蔡文姬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才女,可惜命途多舛,早年是大家闺秀,在父亲的庇护下生活。历史上影响蔡文姬的男人共有六人:
其一,给了蔡文姬生命和文学修养的男人
毫无疑问,这是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音乐家辞赋家,同时也是蔡文姬的父亲。董卓当政,力求蔡邕前来支撑门面,蔡邕不去,董卓说你不来我杀了你全家。蔡邕无法,只好前来,没想到董卓却一日升他的官职多次,最后官拜左中郎将,跟随献帝迁都长安,被封为高阳乡侯。蔡邕的文学才华高,自然对自己的女儿要求也很严格。为蔡文姬走向文学之路提供良好的途径。
其二,走近蔡文姬生命的第一个男人
他叫卫仲道,是卫家老二。卫家是河东世家,在那里有着很高的声望。初兴于汉名将卫青,被立为皇后的卫子夫。卫氏家族就是从那一刻起平步青云。老大是卫楷,字伯儒,后来是曹魏大臣,刚开始小两口感情还好,夫唱妇随的,可是后来,卫仲道得病死了。从此,蔡文姬成了寡妇,再次回到父亲身边。
其三,把蔡文姬带入魔窟的男人
这人是董卓,曾经让蔡文姬家大红大紫,也曾让蔡文姬一家一落千丈。董卓专权,吕布在王允的劝说下刺杀董卓。董卓被杀后,蔡邕下狱,蔡文姬一家也毁于乱兵之际。还有人说董卓是个色魔头,曾对蔡文姬动过心思,甚至强奸过蔡文姬。与史无据。
其四,给了蔡文姬一个异域家的男人
这人是少数民族领袖。当时中原大乱李傕郭汜等作乱关中,匈奴趁机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蔡琰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并生下两个儿子。在匈奴左贤王那里,蔡文姬的生活稍微安定下来,不过由于语言不通,而且风俗也不同,因此对蔡文姬来说,自己梦绕魂牵的还是自己的祖国。
其五,让蔡文姬赢得尊严的男人
蔡文姬是大文学家,大诗人,一切得益于曹操。当年曹操四处打探蔡文姬的下落,因为早年曹操曾经和蔡邕交情莫逆。曹操得知,南匈奴左贤王的王妃是中原人,姓蔡!曹操大为惊喜,立即派周近做为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前往南匈奴,要把蔡文姬赎回来。能回到日夜思念的中原故土,蔡文姬十分高兴;但要离开两个天真无邪的儿子,她不仅悲从中来,泪如雨下。在汉朝使者的催促下,恍惚中登车离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她听到了儿子们撕心列肺的哭喊声,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著名诗歌《胡笳十八拍》。后来为了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整理了父亲的大量诗作。
其六,最后一任丈夫,一个完整的家
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第三次出嫁了。她的新任丈夫,是田校尉董祀,刚刚20岁出头,正当青春年少,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是一位自视甚高的人物。而此时的蔡文姬,却已经三十五岁,饱经离乱忧伤,已是残花败柳之身。不过曾救下丈夫一条命,婚后的第二年,董祀犯法当斩,被曹操判了死罪。蔡文姬披散着头发,赤着双脚,一进来就跪在曹操面前,替她丈夫请罪。曹操被她打动,见蔡文姬穿得单薄,心中大为不忍,忙命人拿来一顶头巾和一双鞋袜,叫她穿戴起来。并让她在董祀归来之前,住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闲谈中,曹操问她:“听说夫人家有不少书籍文稿,现在还有吗?”蔡文姬感慨地说:“我父亲生前给我四千多卷书,但是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不过,我还能背出四百多篇。”曹操大喜,忙说:“我想派十个官吏到夫人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来,你看怎样?”蔡文姬婉言谢绝,曹操于是让人给她送去纸笔,以便默写文章。当年送纸笔,可非同寻常。那时造纸术刚刚普及,告别笨重的竹简,用纸和笔来写作,对于一位才思横溢的女诗人,是多么重大的援助和支持。后来,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多篇文章,文无遗误。曹操看了,十分满意。董祀获救后,感念妻子的恩德,带着妻子溯洛水而上,隐居山林。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
点评:以上六位便是影响了蔡文姬一生的男人们,才女命运多舛,由于董卓被杀,父亲也失去了靠山,家族的生活一落千丈,以至于被迫流落异乡,在匈奴生活十年之久后,被曹操重金赎回,最后与董祀隐居山林,最终结果还是好的。
蔡文姬是中国好东汉末年三国鼎力众多英雄好汉之中的一个红粉佳人,然而却也经历了悲苦人生,三次嫁人,生儿育女,老年却不能与孩子团圆。这样的蔡文姬,何其悲惨!
蔡文姬的丈夫及子女情况:
丈夫:第一任丈夫:卫仲道(咯血而死,无子女)
第二任丈夫:匈奴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
儿子:长子:阿迪拐
次子:阿眉拐
第三任丈夫:董祀
从历史上可以看出,蔡文姬一生嫁过3个丈夫,只给第二任丈夫生下了2个儿子,这两个儿子分别是阿迪拐、阿眉拐。阿迪拐、阿眉拐的父亲都是匈奴左贤王,可是关于左贤王和蔡文姬儿子的其他资料也再也没有了。
争议
关于蔡琰在北方是否嫁于左贤王历来有不一样的看法:据《后汉书》记载,蔡琰是“没于”左贤王,而不是“嫁于”左贤王,而且一般匈奴王的妻子都被称为“阏氏”,但是蔡琰在北方二十年,没有这个称号,所以认为蔡琰与左贤王并不是夫妻关系;但另一种说法认为,曹操赎回蔡琰花费了非常大的价钱,远远超过了普通奴隶的价格,可以看出蔡琰在匈奴那边的地位也不低。一些文艺作品像京剧等就将蔡文姬写成左贤王的王妃。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仍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