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一梦,人之梦,梦中人。十年一梦,梦不醒;待梦醒时分,人已去,梦已散,辛酸泪。
初读《
红楼梦》时,我想它既写闺阁琐事,必不太“辛酸”,可当我读完它之后,闭眼一想,心头便沉重起来。
我说不出为什么它会让人如此沉重,似乎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再没有过这样的作品了吧,但悲惨不一定能引起人的共鸣,能让人读罢感到悲凉,其实并不在作品,而在作者。
晴雯之死,似乎有点太过匆忙了。那么一个刚烈的女孩子,只因生得不合时宜,遭贼人诬陷,终究悲惨地死了。读到这里时,我突然觉得,是不是曹雪芹觉得他大限已近,因而文字异常沉重?而宝玉亦时时牵挂她,以至后来看到那件雀金裘,写下了“脉脉使人愁”的
句子,“脉脉”二字,是一种怎样的愁苦,怎样的悲凉。
而至于黛玉,这个书中着墨最多的女子,自始自终也没有走出愁苦。从一开始进贾府,到葬花吟词,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到临死时焚毁诗稿,呕血而亡,想来都是一种悲凉。我仿佛在她身上看到了曹雪芹的影子,他困苦潦倒,境遇悲惨,有着孤傲而又脆弱的性格。
贾府的兴衰,可以看作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缩影。家族的没落导致了人物们那么悲惨的结局。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正是曹雪芹自身经历过这种大起大落,才会笔下这么沉重地写出了这种衰败。能将自己的感受这么完备地交付于人物当中,非有
真情实感而不能也。
宝玉在重返太虚幻境,再次阅读了人物的判词之后,彻底大悟,看透一切,不再留恋于这些凡尘之后,我突然感到一丝苦涩。人的命运难道就这样被注定?人物命运悲苦让人感到凄凉,但人物连自己的命运都掌握不了,却让人感到悲哀。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