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楚这是第几遍教学《庄子.逍遥游》篇了。记得原来对这篇文章的印象不太好,觉得它深奥难懂,逻辑性并不强,还反反复复,像梦呓一般。所以每当教授这一课,都会把重点放在对文言
词语、句式的理解上,以传授知识为主,并不重视其思想性、艺术性的把握。
“小志不及大志,小年不及大年”,诚如所言,寿命长短确实增进智慧的大小。寿命长,阅历丰富,百般滋味尝够,各种感遇历练,智慧随之增长。就像孔子所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是小年也”,《庄子.秋水》篇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对
夏天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他们的眼界,受着空间和时间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大道理,是由于它的眼界所受教育的束缚。
年龄增长,眼界打开,对生活领悟越发透彻,原先含含糊糊的道理,如今云消雾散,渐露真体。因此本次教学《逍遥游》,我能把我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语言传达给学生,引导他们去品读原文,走近《庄子》。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公的话用在庄子身上也是恰如其分的。
没落贵族出身的庄周,生活年代在孔子之后,几乎与孟子同时代,想必他也接触到儒家思想,有积极入世的愿望,再加上他满腹经纶学,学高识深,名声远播,为战国中期各诸侯国国君争延邀。楚王派遣使者,拉着礼物,诚心诚意去聘他为相,他一句愿意“曳尾于涂中”就把使者打发了,去梁国看好朋友惠施,被好友误会是奔着抢他的相位而来,他嘲笑惠子是吃腐鼠的鹞鹰。
为何庄周不愿入仕为官,有两点理由:
一.“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社会黑暗,诸侯屠夫本质,狼子野心,使庄周不愿助纣为虐,为虎作伥。
二.像陶潜那样“少无适俗韵”,与官不协,不愿与众污同流。
总之一句话,庄周心肠不够黑,不够冷,还有洁身自好,悲天悯人的情怀。
社会动荡捭阖,诸侯蠢蠢发难,大地狼烟四起,百姓草芥流离。如何在乱世里生存?如何才能不悲悯众生?如何才能保主养心?如何才能超越肉体牵绊,到达灵魂自由的高度?深陷各种泥淖之中的洁士庄周,脑洞大开,神思飞扬。他想象的世界里出现了一只神奇的大鸟,它形体硕大,变化无穷,他脊背像山脉,翅膀像垂天之云。当它还是一条鱼的时候,名字叫鲲,北海的空间已经无法容纳它逐渐长大的身体,于是它计划着向南海迁徙,南海是天池,而非池中之物的鲲等待时机,6月海动时,凭借风力,鼓起翅膀拍击水浪达3000里高,乘扶摇、羊角旋风,盘环而上,到达九万里的高空,这只叫鹏的大鸟,自由自在,翱翔于蓝天之上,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能够阻碍它的飞翔了,它达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
被各种束缚牢牢捆死的庄周,心灵生出翅膀,他幻想自己能够像大鹏鸟一般超出尘世,自由翱翔。但是,他明白大鹏鸟也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他还是“有所待”,他必须凭借风力,等待时机。
《逍遥游》中,庄周把尘世中的人分为三类:
第一类,“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他们固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被名缰利锁困住,只做斥鹇一般“蓬蒿之间”的飞翔,但他们自视甚高,觉得已经是“飞之至也”,陶醉、满足于狭隘的空间里,做井底之王。
第二类,宋荣子、列子。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因为他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一类人,内心有笃定的价值观,人生观,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被外界舆论所绑架。《将饮茶》中,杨绛写她在文革时期被红卫兵押着游街,还被迫喊“杨绛是坏人”、“打倒杨绛”时,她说自己内心是无比高贵的。
“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我的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应该是:列子这样的人,他凭借的东西很少,因此所受的束缚就少,他虽然达不到自由逍遥,但能离地一厘米飞翔,虽然“旬有五日而后反”,但一个月能飞翔15天,http://www.gaozhongzuowen.cn/也算是有“诗意和远方”的人,不是全部人生都在苟且吧。
宋荣子、列子之类的人虽没有到达庄子所说的逍遥游的境界,但已经接近了理想状态。
第三类人,至人、神人、圣人。他们的道德境界修养的最高,无己、无功、无名。他们胸襟辽阔,光风霁月,没有小我,不求功名利禄,尊位显贵,“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生长,胸无纤尘,物我一体,无挂无碍,翱翔天地之间,任我飞行。
庄子的《逍遥游》是一曲心灵苦闷的追求之歌,它不是指导我们的行为,而是指向我们的内心,希望人们追求精神的、心灵的、主观的自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这样的美好愿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