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高中作文 初中作文 小学作文 高考作文 话题作文 体裁作文 读后感100字 读后感200字 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400字 读后感500字 读后感600字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时间: 2019-07-29 08:48; 作者: 第一作文  电脑版浏览

理性影评

昨晚带女票去看了这部电影,坦言之,对这部片子抱有很大期望,毕竟邓超主演,题材恰好切合我的个人喜好。

但是实际观影过程中,首先笑点不足,以往看过的国产剧,往往会有足够轻松诙谐的笑点,这回基本上没有,只是老孟的几处对白,比较引人发笑。

全程无泪点,今年泪点印象深刻的一部电影,是日本刑侦电影,祈祷落幕时。银河补习班 似乎很难触动泪点的样子。

剧情。作为一个211大学毕业三年的学生,对于中国现存的教育体制,同样深表不满。但是我认为电影里体现出来的教育观确实无稽之谈,荒谬绝伦。

首先,年级倒数第一的学生,绝不可能存在杀进年纪前200的可能(按一千人算),年级前十,天方夜谭。

其次,反复做题和蒸馒头完全两码事。做题是为了加深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这是做练习应有的效果。对于倒数第一的马飞,读透教材也许能帮他考到年纪前500,甚至天资聪颖,上个前200。没有日常联系,光靠读课本,如何能在规定时间的期末考试中脱颖而出?

再次,带着儿子去踏青,也好,熏陶文艺气息,熏陶写作灵感。但是,那篇作文,实在不值一提,起码用个成语,做个修饰,可以去看看市面上的满分作文,是怎么写的,电影里的这篇作文,无非小学很一般的水平。

飞天前,和父亲的对话,当时我就在电影院小声嘀咕,最在意父亲冤屈的,除了马文浩,难道不应该是马飞吗,居然还好意思问?

马飞如何返回的太空舱。我一直以为,他成为一具太空垃圾,也许是最好的结局了。按照常规的理解,他已经回不去了,安全绳都没了,他是怎么回到的地球?

最后,我觉得 有机会考个状元,进个清华北大,反正我是不会去当飞行员。影片的思想 感觉过于超前,或者说过于西化。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2)

  引子

  我们都经历过,在某个时刻,提出自己的想法,身边响起无数反对的声音,起初我们还试着反抗,面临的是指责和嘲笑,慢慢地我们渐渐认同那些反对的声音,甚至分不清否定的是我们的观点,还是否定的是我们个人的价值;下一次,当我们想要迈开脚步,内心泛滥起“这不会有好结果的”,“说了多少次,你怎么不明白”。。再之后,我们觉得大家说的才是真理,做少数派或者做自己是一件很危险或者愚蠢或者幼稚的事情;然后,把这些价值观传递给我们的后辈

  这里不是反对听取别人的意见,到而立之年,我确实看到“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有正确的部分;但是,我想说的是另一面,在人类尚未发现能解释万物的大一统定理之前,任何的道理都有其不能解释或者相反的时候,比如“小马过河”的寓言说“人类的认知取决于客体和主体的关系”,或者粗略地说“别人的观点有可能都是错的 (对你而言),要相信自己的体验”。

  好了,来说说是什么这部充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光正的主旋律电影为什么让我情不能自已,以至二刷比一刷落泪更多。

  01 无条件的相信

  对于主旋律,不想解释太多。除了剧本本身有待雕琢,更多可能是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下,类似先摆上一通毛选语录,再说人话的假借时代权威的沟通方式,怕是很多大众流通作品难以舍弃的模式。来看看电影中的“人话”吧

  电影的2/3的时间都是压抑的,来自邻居的,同僚的,教导主任的,甚至最亲近的直系家人,那些听到的看到的体验到的,都在否定马皓文和马飞。“众口铄金”,作为父亲,马皓文始终在倔强地对抗和坚持自己的核心理念——相信孩子是最好的是人才。面对前妻对他教育方法的质疑——表面是愤怒于孩子的成绩和未来成就,实质是前妻对自己生活的愤怒,失败恐惧和焦虑——爆发:“你说孩子怎么办??怎么办啊?”,马皓文回复:“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留给时间吧”

  这份无条件的相信,是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部分。很大程度上,让我最有代入感的部分,很多次我会看到自己的内心会经常骂自己,贬低自己的能力和未来。在成长的道路中,我似乎慢慢地对自己越来越失望,以至于不敢往前走,似乎看见我的头上落满了灰尘,深深的压抑。在最近的几年,我发现对自己的怀疑越来越多,所思所想几乎很少有不自我指责和自我怀疑的。

  所以,马皓文的这份相信,尤其是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的否定和羞辱,仍然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教育方法——在马飞期中考试作文收到教委领导的肯定,进入年纪前十的那一幕——即这份相信的被“标准体系”认可的那一刻,泪水忽然地涌出,竟已布满脸颊,在我看来,其悲情程度,其对一个人的意义,远远比载人火箭成功要震撼的多。1

  02 一直想

  “我才不在乎你有没有拿到年级前十。。我在乎的是你脑袋是在睡觉,还是在一直在思考”。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觉得对于教育独立思考,这个方式未免太浅薄,即使从身教而言,除了连通器原理,父亲马皓文在多数时候,都是展现他的“不服输”的精神,对于如何思考,电影显然描绘不多。但是,事后我开始意识到,也许“一直想”最需要被强调的不是“想”,而是“一直”。

  就像在很多教育的讨论中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思考是人类的本能,无论是“两小儿辩日”或者“是孩子能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最本质和最难回答的问题”。至于电影想说的是,现代的工业式的主流教育方式,某种程度上,没有在发展这种本能,而是在扼杀它;而家庭教育,或如电影中一名有独立思考并能坚持己见的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对冲体系的“缺陷”,因势利导,在学校的标准化教育之外,补充以个性化的定制化的教育。

  但是,每个孩子与主流体系的兼容程度不同,如果兼容程度低且家长坚持自己的想法,就会对孩子产生剧烈的现实撕裂。这种撕裂感,在电影的这一幕表现地淋漓尽致:教导主任从马飞的书包中,当众翻出电动飞机模型,在体力上生拉硬拽地拖着弱小的他到天台,当着面,把飞机从高层扔下去,在触碰地面的一瞬成为四分五裂的碎片;背景音乐是一众孩子的诵读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

  02 人生的箭靶子

  箭靶子的描述是电影开场的马飞引用的第一句父亲语录,该语录的原始场景是,你长大了要干嘛呀“考清华北大呀,考不上就只能去楼下卖煎饼果子”“清华北大只是个过程,人生就像拉弓射箭,如果找不到箭靶子,那每天拉弓射箭有什么意义?”

  我曾经问身边的朋友,“说人生的目标就是为了挣钱,那从小到大教的那么多道理,有什么意义呢?还说啥自由而无用的灵魂,马上都大学毕业踏入社会,还要骗到最后一刻吗?”某种程度上,这是教育的身份冲突的矛盾,集知识传递体系和选拔分配体系于一身,当然如何再伴随以社会经济分配体系的问题,那么几乎对教育作用的迷失是必然的了。

  对于人生的箭靶子是什么,可能是没有答案的。而电影真正想要说的是,如何寻找自己的箭靶子,而不至于在离开学校体系下的唯一箭靶子之后,出现如我上段提问的困惑,如果失去了考试分数和个人可支配资产的这2个箭靶子,或者现实点说,没有在这2个箭靶子取得最好的成绩,你要如何做:是继续拉弓射箭?或自认是游戏的失败者?或者是寻找自己的箭靶子,自得其乐?

  这不是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人的人生。

  04 关于成全人的教育

  成全人的教育是很少的,这种教育只能来自于具备完全人格的人,但完全人格的人是什么样的,莫衷一是,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即使有,也难觅其痕迹。我们穷其一生,也在追求达到这样的境界。

  另外即使有成全人的教育方法,是否符合社会的管理者者的思想,或如何利用资源和手段去实现,是相对现实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一直觉得,随着整体社会资源的丰盈,人类会慢慢从工业化的大规模批量制造转向个人的定制化服务,这点已经在很多领域包括教育有所显现,至于大家纷纷质疑教育的高成本,可能只是在进步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但是无论何时,总是会有对于丛林法则和马太效应的焦虑,我认为是每个人向内心求取答案的事情,毕竟资源分布在局部的临时的不平衡是现实。


电影观后感2



我在无线城市,初中一个班七八十人,一个年级一千多人 郭子麾
那……我用我自己举例子吧,小学我们班六十四个人,我常年徘徊在四十到三十多名,小学毕业考试前,我妈说考不上爸妈的学校就自己骑自行车去有点远的一个初中,一个月,就进了全县八十六名,上了一中。初中依然这情况,这次稍微依靠了点一个教语文的老师,和她一起复习了一个月,进了全县一百多名。从高中出来以后,发现高考其实压根没那么难,只是考试的迷雾太多,学而优则仕,就不是个能经得起推敲的理论。


看个电影都看不明白。
影片要表达的是什么,是素质教育是基础,应试教育是形势。
以素质教育来应对应试教育,达到双辅双成。(有点过于理想,但是不是没有道理)
以父爱来做依托,强调学习的初衷是为了理想,不是为了分数。
最后影片又回到应试教育,是因为如今的环境,你要想实现理想,那么分数必须拿的出手。
游戏规则就是这么制定的,你要想玩,就拿分数说话。
分数就是你实现理想的踏脚石,踏脚石够高够厚,你才能触摸你的梦想。否则,都是扯淡。

就算你看明白了电影 看明白了分数是踏脚石的现状 你依然没明白一件事 这样的认知也只能满足你的个体利益 整体说来 这场分数游戏里输的人比赢的人多 教育质量并不会提升多少 对一个国家而言 这样的现状不应该需要改变么

题材符合喜好 说明您的品味和思想不错
电影的笑点和泪点只是点缀 当然也是因为剧本的瑕疵
剧情上马飞从年级倒数到年级前十 就属于剧本瑕疵 这个问题上 我与某个影评作者想法一致 我觉得剧本中有脱离应试的想法 但最终又回归了应试 这显得很可笑大概是因为导演不想背锅 所以妥协 不然脱离应试又当上飞行员 有误导大众之嫌 但如果是我 我愿背负
关于反复做题和蒸馒头 我有异议 反复做题这个词我想用题海战术会更贴切一点 我不知道楼主是哪里人 但以一个高考大省来说 反复做题根本不足以形容工作量
哪里高考压力最大 哪里题海战术量最大 到了高三几乎一天一套 但题海战术只能解决分数问题 解决不了教育质量问题 这就是我国如此之高的人口 却依然缺乏人才的原因 重压之下很多东西都变质了 改革又跟不上发展
最后的几点 我也觉得马飞才应该是最关心父亲名誉的人
返回太空舱 我想应该是广电的功劳
最后的最后 我觉得这部影片并不超前 而是迟到了 早就应该有人拍以教育为主题的电影了 西化也不见得 很多地方都在妥协 我期待真正有魄力能够像鲁迅一样 刺痛国人的电影出现 虽然这几乎是个奢望
返回栏目
  • 上一篇:《银河补习班》观看有感
  • 下一篇:每个人心中的千与千寻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