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家乡离城不远,一方连接都市的梦幻,一方承载农家的闲趣,可口的粗茶淡饭就从自然现采,爬上榆树捋榆钱儿煮饭,摘取香椿芽炒菜,瓦瓮里有精心腌制的酸菜,鸡窝里有刚产下的温热的鸡蛋,田畔水灵灵的荠菜正好包饺子……乡间生活如古玉,愈摸愈润;如陈酿,愈品愈醇;如老歌,愈听愈欣悦;如唐诗,愈读愈美妙。让人读不够,听不足,看不尽。只要踏上乡间小道,美好的回忆就会瞬息苏醒,荒瘠的心园就会立生春辉。
七八岁,枝头小鸟第一声鸣叫,就会逗引我拔脚追向田野。柳枝上第一抹新绿,桃树上第一点秀红,苦菜冒出的第一个酥红的小嫩芽儿都能撩拔的我心痒痒的不知道回家。
不回家,唉,那时不回家是因为春风牵住了我的衣袖,后来不回家是因为生计困住了我的脚步。现在啊,已经不能回了,落叶归根根无处,游子寄情情何寄!
羁旅牵绊三十年,晨昏变更三十年,黑发白首三十年。三十年剥离泥土的囚徒般的都市生活,足以让心田春草枯萎、夏花凋败、秋水枯涸、冬雪风干。三十年,脉动我生命最初那鲜活的一切就枯竭了,无声无息。
走惯冷硬的水门汀大马路,就疏离了乡间阡陌那种温软踏实的感觉,听多都市喧嚷嘈杂的人声、车声,就对牛羊欢叫、小鸟甜歌、黎明鸡声、黄昏狗吠这些天籁之音都麻木了。但憋促的心就想逃离,逃离温室那点不死不活的绿色,逃离楼层里那股不流不动的空气。就想回到我的家乡亲近自然,亲近泥土,与花草共呼吸、与树木相吐纳,深吸大地芬芳,醉嗅乡土烟火。
(二)我是风筝,炊烟是绳
我是
母爱放飞的一只风筝,飘袅的炊烟就是母亲手里那根牵系我心灵的线绳,无论漂泊多远,我都飞不出母亲的心空。
“山村炊烟映朝阳,远陌青山绿意长”是舒展我心头的一幅永不褪色的乡土风情画。宁静的村庄,温煦的阳光,朴素的乡音,老妈蓝色碎花布的围裙,老爸瘦长烟杆玉嘴儿烟具,烟圈里绵邈的田野,常常甘润着我的心泉。滋润我记忆的还有富人家的青瓦,错落其间的穷人家的土墙,村边树下伙伴们的打闹追跑,门前带露水的小草,草边唧唧嘎嘎觅食的鸡鸭,炊烟中叽喳的鸟雀,悠闲吃草的牛羊那扑棱扑棱的耳朵,认命的娴静眼神。风中传来的忽远忽近的风箱声,风箱响起,炊烟就会袅袅飘起。
炊烟是母亲劳作的标签,是母爱最形象的诠释,也是
亲情吟哦的思乡曲。母亲的炊烟啊,总是最先迎来黎明最后送走黄昏。第一缕晨曦总能映照出通红的灶台前母亲那忙忙碌碌的身影。长长的木制风箱,在母亲手中“咔哒……咔哒……”着或长或短的古老乡韵,一日三餐就被这千百年不变歌谣催熟了,当清甜的饭香缠绵着炊烟在斜阳下的屋瓦上嬉闹打闹时,我那劳累了一天的
父亲也就扛着锄,吆着牛,蹒跚在离家门不远的田埂边了。就这样,日日月月波澜不惊地飘曳着的炊烟硬是写就了千年乡史,有声有色的地诉说着故乡的兴衰荣辱,牵系着游子的衣襟,牵引着游子的脚步,牵动着游子的魂梦。我的目光穿过遥远的时空隧道,直达家乡旧罗城上空。
就在那里,清晨,我和小伙伴们总是携带一身炊烟萦怀的温情早早上学。放学后,我们就背个萝筐,腰挂木制的手枪,吹着柳树皮制成的奇形怪状、声音尖尖的号角,以割猪草为名,一路说笑吵嚷着走进村庄后山野里玩打仗。当晚饭炊烟袅袅升起在村子上空时,玩闹足了的我们才在各家大人长一声短一声粗一声细一声的焦灼呼唤中狂跑回家,端起碗就往饿得咕咕叫的肚子里塞。那时的饭食一点都不好,但梦想却丝毫不差,梦想自己长大后肯定是
文学家、科学家或军事家中出类拔萃、灿若群星的一个。梦想美,童年的歌谣也就像春风一样神奇,把平凡的
岁月装点的绿意盎然。但日子一点点流逝,炊烟下的所有梦幻都被现实击碎,被岁月风化,而今,风雨中摔打成人的我依旧浪迹天涯,暂无归期。那笨拙的箩筐,那亲爱的伙伴和留在田野乡间里的一串串欢笑,早已变成一个个遥远的童话。只有清晨,或者黄昏那一缕缕炊烟像一首古老的唢呐曲,依依梦里魂里……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