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的庆生由朋友安排去东方渔人码头看电影。
渔人码头有一家现代化的大型室内乐园——家家乐梦幻乐园,有“浦江畔的迪士尼”之美誉。主要有冰雪世界、梦幻雨境、互动影院、动感影院、攀岩馆、神秘剧场、趣味攀爬、数字海洋、勇者秘境、VR体验、乐玩吧等项目。
电影院有多组小厅,每个小厅只能坐几十个人,各自独立放映影片,一个影院可以同时放映多部影片,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
我们从电影厅出来,看到大楼门外有一面高墙,那是一堵可供攀岩国际比赛的岩壁,正好有几个攀岩爱好者正在进行攀岩的训练。
渔人码头是黄浦江滨江大道浦西段的重要节点,毗邻杨树浦水厂,向北是杨浦大桥,向南经北外滩可以一直走到外白渡桥。
渔人码头所在地方是当年中国最大的海洋鱼市场,曾经樯桅林立、船进船出的渔港。鱼市场留下的建筑已被修缮改建,楼层立面被改造成高低交错的琴键状,老楼一层被全部打通,成为通透的公共空间。这样的设计,既不阻碍滨江观景效果,又唤醒了老上海人内心深处对码头和海派文化的记忆。
不远处有一个高大的烟囱,那里是曾为远东第一大电厂的杨树浦发电厂。杨树浦发电厂建于1912年,由英国商人投资,载了当时上海地区70%的发电量,是上海的主力发电厂。烟囱高105米,高过国际饭店,是上海北部黄浦江边标识性建筑。2010年,根据节能减排的要求,杨树浦发电厂正式停产。厂内老建筑作为历史文物都被保留了下来。
前些日子,看到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对中国大妈的描述,决心自己坚决不做中国大叔,同时要求妻也不要做中国大妈——不要戴着墨镜,展开纱巾,摆着pose拍照。于是,我们在杨浦滨江大道上的漫步就是一次纯粹的观光,就是摄影也是只拍风景照。
为了解决滨江岸线的贯通,建设者架设了水上栈桥。新建成的水厂栈桥与渔人码头滨江示范段相连接。栈桥的设计以“舟”为原型,就像一艘大船的龙骨。栈桥一头连接的是厚重的百年工业文明,另一头连接的是柔和的江水,舟桥是刚与柔的结合。栈桥为钢木结构,整体木结构是以木材的温润衬托水厂的历史,而格栅钢结构又显示出杨浦工业的强劲有力。水厂与栈桥仅一水之隔。行走在水厂栈桥上,眺望浦东的东方明珠、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傲然屹立的身姿,一种历史的跨越感油然而生。
渔人码头旁边的杨树浦水厂也被整合进栈桥。杨树浦水厂由英国设计师哈特(J.. Hart)设计,建筑外形为英国传统城堡式,墙体为清水砖镶嵌红砖饰带,屋檐是雉堞式压顶,门窗洞则采用四心尖券,一改往日工业厂房沉重、暗淡的外观,成为沪上工业厂房中的另类代表。直至今日,这幢百年老厂仍然以其华美、庄严的姿态傲然矗立在黄浦江畔,并继续承担着为上海市北地区供水的重任。
1883年6月29日,时任北洋通商务大臣的李鸿章(1823~1901)拧开阀门开闸放水,标志着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正式建成。清水灰墙上巨大的白色的“1883”,标明水厂久远的历史。从栈桥上走过,仿佛能感受到这些老建筑传出的历史气息。
水厂原有的六号取水口被整合到栈桥的界面中。巨大取水管足足有两人高。水管旁边的水岸上有几只江鸥在休憩,在钢铁凝重的灰黑色中增加了一丝生命的绿色。
现在黄浦江的水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曾经的浊流滚滚,如今早已是清波荡漾。生态的改善,引来了的水鸟,在江边看江鸥飞翔已经司空见惯了。
原为滩地的黄浦码头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前后被日本南满洲铁路会社购下,建造成为码头仓库,岸线长约300米,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雨岁月,这里已经转型成为滨江文化创业园。如今这里仍然保留了很多上海滩老码头水上物流的历史痕迹,走在这些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带着“老味道”的厂房中,锈迹斑斑的老消防龙头、悬在室外的救火楼梯,仿佛回到了曾经那个风雨征程的年代。
栈桥上建有格式遮荫凉亭。钢结构翻折形成箱型凉亭,成为栈桥上一个个遮阳点,从一侧望去,滨江景色尽收框中,看到的江景倒是别具一格。
修建滨江大道固然有建造旅游景点的意思,如果你真把这里当作旅游景点,可能会觉得味道并不浓厚。
我觉得去滨江大道完全可以放弃“看到了什么”的功利心。行走在江滨栈道,看江水流逝,看江鸥翱翔,看高楼林立,看轮船驶过。放松自己,放飞心灵。
逝者如斯不复还,美景如画不胜收。遥想当年,遐想未来,不亦美哉?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