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高中作文 初中作文 小学作文 高考作文 话题作文 体裁作文 优美散文摘抄 抒情散文 感悟人生 爱情散文 心情日志 美文欣赏

丙申的年

时间: 2018-08-01 22:22; 作者: 高中作文网  电脑版浏览
丙申的年,是难忘的。每每想起,都是厚重的回味。
  
  一
  驱行数百公里,举家回豫过年。虽然已经过了立春节令,天寒冷依旧,因为黄河以南冬季不生火取暖,身体的感觉要比实际气温更低些。好在老天眷顾,给了几个晴天,使得在这个春起的时节,得以好好地感受阳光。
  在乡村过年,没有城市的喧闹,人群接踵擦肩,行色匆忙。但和城市相同的是:年味越来越淡,人们和往常一样,妇女三五成群地从早起靠着墙根追逐阳光,太阳落山守着炭火盆烤火聊着家长里短,男人则也是烤着火,吸着烟,聊天的内容较妇女们更宏观、更远见。看见有外人经过,会操着极重的乡音抬高嗓门:“刚来哈!谁家的亲耶?”然后继续聊天。要不是每家大门上的红春联和大红的福字、门口崭新的门神,根本看不出是在过年。
  即便这样,但作为“外地”媳妇,入乡随俗,加入了她们的行列。虽然口音、语速不尽相同,但还是聊得很融洽。
  等到天大黑了,熄了炭火盆的柴火,开始进屋吃晚饭,晚饭也简单,两盘凉菜,一两个炒菜,一大碗稀粥,一笸箩馒头、豆包、菜包,也不用推让,每人取了自己的饭,躲到一边稀哩呼噜的开吃,有邻居招呼,端着碗就到门口,边吃边继续聊天。就连除夕的饺子,也是每人一大碗,各自去吃。
  吃过晚饭,是最惬意的时光,乡村的夜晚很静,只有偶然在天空炸开一两颗烟花,和零星的鞭炮,给村庄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晚饭后,围着村子遛弯,大街小巷挨个走遍,借着各家门口红灯笼的光亮,挨家赏读大门上的春联,当然会根据自己掌握的“皮毛”知识对其春联内容、格律进行品头论足一番,虽是“皮毛”,也足以让乡亲们刮目相看了。
  回家过年的几天,每天必须要做的,就是晚饭后到村外的坡头去看星空,举头仰望星汉密布的夜空,像儿时一样,把北斗的七颗星数齐,寻找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在村子外的坡头,遥望十几公里外县城的灿烂霓虹,万家灯火错落闪烁,与星空遥相呼应,这就是天地融合,太平祥和的盛世吧!
  等身体冷透,就快步回家,然后快速躲进被窝,到微信群里闲逛到睡眼婆娑,把梦做到日上三竿。
  丙申的年,简约而惬意,沾染着乡土的气息,这种短暂的安逸,已经足以回味良久。
  
  二
  在豫中过年,有一个风俗:在大年初一开祠堂祭祖,村里同姓的人按辈分的长幼进行拜祭,但进祠堂,是男人的事,女人是没有资格的,这样正好落得清闲。
  实在无事可做,问婆家的亲戚,附近有什么可玩的地方。经他介绍,韩愈的祖居遗址就在村外。循着亲戚的指引,去寻找韩愈的祖宅。
  出村约走500多米,是一片麦田,麦田中有一座新建的灰砖白灰勾缝的围圈,基座上清晰地标示:韩愈祖茔。围圈中立了一块石碑,碑上的字迹已经被岁月侵蚀的斑驳不清,只有最上边的几个大字依稀可见,而下面的碑文已完全无法辨认。碑的背面是一个枯草淹没的小土堆,那就是文公祖冢。亲戚说,这是一块老碑,是魏晋年代所立,他指着约莫百十米外的一段残垣,说是韩文公真正的祖居。走近残垣,周围长满没膝的枯草残枝,残垣上长着几棵泡桐树,每棵树上都有一个喜鹊窝,残垣下面是一个深沟,沟里耸立着几尊雨水冲刷形成的土山峰,峰顶上也长着泡桐树,峰上满是枯草,想必绿草葱郁季节,这些土山会很峻峭、挺拔的。但无论如何,丝毫没有找到有关文公祖宅的只言片语。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亲戚很认真地说:“你为何对韩愈如此情有独钟,而不去附近的“快活林”去拜碣武松,他在我们这里的名气比韩愈大多了!”话音一落,我真真地是无语了.
  韩愈祖茔是这般败落,也许韩园会好一些,毕竟是孟州市重点保护文化古迹。
  于是驱车前往离家三公里的韩园。韩园,原名叫韩家村,村里人都姓韩,村外长眠百代文豪韩公昌黎先生,由前国家主席江泽民题词“韩园”,村子因而改名。
  走进大门,是门房,进深三间,木制结构,从房门锈迹斑斑的铁锁看出,们已经很久没有被打开了。
  穿过门廊,一个约二三百平米的汉白玉围栏的祭台,祭台的东南角有一口大钟,钟身的正面刻着“韩愈公祠”,背面刻着“法轮永转”,钟的旁边坐着一位大娘,守着一块木牌,上写:敲钟十元!游人一手交钱,一手敲钟。
  向后走,是飨堂,唐代始建,经过数次翻修,现代工艺的粉刷,已完全没有了古迹的厚重感。飨堂台阶两侧立着功德碑,书写着重修捐资人的姓名和捐款数目。而飨堂的墙壁上,原有的文公诗文已被新的书法替代,在墙根处有几块青石版刻,依稀可以看到真迹的样子。
  再往后,是一尊汉白玉的文公立像,文公面目温雅,须发飘然。而身上的红色披风,让文公没有了文人的儒雅气质,却平添了几分凛然正气。石像前一个香炉,几束焚香,一个大娘坐在板凳上,负责收香火钱。
  继续往后,神道两旁是13通墓碑,记录着韩愈的生平及文学成就,碑前虽杂草枯枝,垃圾遍布,已无法近前观瞻,但石碑上碑刻,穿越时间的磨砺,依然呈现着历史的厚重感。神道阶下,又是功德碑,旁边有一个测运气的水缸,缸体上依稀可见几个篆体字:韩文公祠。伸头望去,缸底沉积了厚厚一层硬币,而且还有不少人在乐此不疲地丢硬币测运道。
  走到最后,穿过牌坊,就到了韩愈墓祠,祠堂坐落在一个高坡上,祠堂后面,是文公墓冢,可能为保护古迹,祠堂是不可进去的,墓冢也不可靠近,祠堂台阶下一个巨大的香炉,香火正旺盛,如果拜祭,可以交些香火钱。如果香火钱足够多,证明你对大文豪的所求更多,会有人为你敲磬,诵经。拜祭完,如果功德钱再多,会有人请你到旁边的临时房,有佛家大师赐福带,接过福带,双手合十捧着系到几米外的“双子”唐柏上。两棵仗余粗的树干上,系满了各式祈求的福带,更为醒目的是:左侧唐柏醒目位置挂着一面锦旗,上写感谢:文公德高,考上研究生;这还不足为奇,好歹是与文化有关。右侧唐柏的锦旗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一面锦旗写:大慈大悲,治好眼睛;另一面锦旗上写:祈求赐子。当然,唐柏树下依然有香炉和收香火钱的大娘。如果昌黎先生在天有灵,作何感想?再也不忍目睹一代文豪被如此亵渎得非神非鬼。离开时,在文公像前深鞠一躬,默默地为一代文豪扼腕:
  丙申初到暖阳曛,光耀昌黎百代文。
  举步门房悬铁索,拜碣飨室拢灰尘。
  两株唐柏祈康泰,一口铜钟转法轮。
  墓志碑铭衰草没,而今俗世少识君。
  离开韩园,已是太阳西下的时候,晚霞的余晖,让韩园有了文化的韵味,于是,带着复杂的回味踏上回程。
  
  三
  猴年去看猴,该是这个春节一项重要活动。
  年初二,听说太行余脉的一个叫五龙口的地方有个猴山,山里有群居的数千只野生猕猴,猕猴散布在峰岭间,以灌木为掩护,经常“组团”出来“拦路抢劫”。好奇心的趋势,迫不及待前往见识其“庐山真面目”。
  进了山门,延平坦却并不宽阔的山路前行,路两侧山峰林立,遍山没有高大树木,低矮的乔木遍布整座山体,从地形看,应该算是一个峡谷,山底下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流,峡谷的尽头,是一个椭圆形的湖,南北东西有五条狭长的山脉,据说在最高峰望去,极像五条长龙腾空欲飞。这就是五龙口的由来吧!
  行走约四五里路,仍然没有见到猕猴的影子,正四下张望、寻找时,被一只猕猴从背后袭击,这么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着实吓得不轻,还没转过神来,手里的水瓶被一只大猕猴迅速抢走。然后用尖利的犬齿咬开水瓶,双手捧着奉献给了另一只猴子。那只猴子接过水瓶,也不着急喝,跳上一个木桩,摆出“极酷”的姿势,一副傲慢的表情,显露出王者风范。
  行走到猴山深处,看满山的猴子或静坐、或戏耍、或与游人互动,或故作狰狞恐吓游人,一派祥和的太平盛世。
  游遍整座猴山,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在猴子的世界,也有严格的族群和等级秩序,也许,猕猴世界的种群划分和秩序与人类的阶级和法制是触类旁通的吧!
  
  四
  河南的气温和北京虽温差不大,但春意却比北京要先到一些,一路走来,路旁的麦苗已露出春态,散着翠绿的颜色。
  一进家门,首先看见一枝梅花正在墙角,孤独地开着娇黄的蜡状花朵,细小的枝桠间,顶着一串含苞的花蕾。“腊梅!”眼前倏地一亮,一身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
  快步来到近前,伸手触摸满枝的梅朵,馨香立刻浸透手的每一个纹理。再仔细观看,发现梅树根部有新砍伐的痕迹。询问其原因,说是不知是什么东西,长得很茂盛,开的花又不好看,所以给砍掉了,但觉得过年家里有花还是很有气氛,于是便留下这一枝。当听说这是梅花时,全家人都表现出错愕的讶异。我也表示了惋惜:
  院前梅一树,忽见几枝开.
  巷陌不识面,俗尘厌色衰.
  独尊风骨傲,奈何寂寥哀.
  因扰庭堂乱,折来做劈柴。
  
  五
  不过,老天眷顾,在大年初四真正观了梅林,赏了梅花。
  早起,天阴得很沉,因为说好要去赏梅,所以期盼着天下一场雪,去亲身体验踏雪寻梅的雅境。心里,脑里都是期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无数古人踏雪寻梅的诗句在脑海萦回,先贤们咏梅的画面在里一遍一遍的演绎。
  驱车十几里,来到邻县的文化广场,远远地,看见广场中央热闹非凡,吃、喝、玩、乐的商贩热情地招揽生意,很像北京的庙会,只是规模和人数和北京的庙会没有可比性。
  穿过广场人流,在广场西北角寻到一片牡丹园,虽不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牡丹淡白色的枝干上已萌出嫣红的嫩芽和褐色的蒜头样花苞。外围的芍药新芽已经有寸把高,中原大地的春天果然是比“燕都”要来得早。正感慨间,一缕馨香扑面而来,寻着花香转过几棵海棠树的遮挡,一大片梅林映入眼帘,娇黄的花朵自下而上开满整棵梅树。梅香馥郁,却不扰人;远看梅花,娇黄的颜色并不惹眼,抛家路旁,并没有引来行人的关注。步入梅林,细细地观赏,那种黄色诱人眼眸,殷红色的碎花蕊,与明黄色的花瓣搭配的极妥帖,明艳而不失温婉,娇丽却蕴藏端庄。这时天飘下了细雨,因粘了些雨丝的缘故,梅花柔绒的姿态,是一种莹润得芬芳,高贵的气质绝不是凡颜俗脂所能比肩的。陆游的咏梅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只有置身梅林之中,才会有透彻心扉的领悟。拍几张照片,配几行文字,发给远在故都的亲朋好友,独乐乐与众乐乐同乐。
  正月初来暖意暄,如毛细雨料冬寒。
  梅园沐染清香色,借咏骚人阕一篇。
  
  六
  今年回家,最大的收获,是零距离亲近了黄河,大年初五,用母亲河的水洗了手、脸,这还是嫁到河南二十年来的第一次,有一种初嫁的激动呢!
  每次回豫,经过黄河大桥都是一贯而过,桥上有武警站岗,车辆行人是不允许逗留的,因此,黄河的印象就是车窗外一闪而过的亮光。
  这次回去则不同,在黄河大桥末端洛阳一侧,修了一条直达黄河岸边的观光大道,虽然气温还很低,但前来黄河边观光的游人却不少。许多游人,下了车就忙不迭地在黄河纪念碑前留影纪念。俗话说:不到黄河心不死,在黄河边拍照留念,该是了却了人生的一桩大事。
  黄河岸边满是极细的黄沙,沙里嵌着形状各异的石头。黄河水面很宽,水很清澈,水量也不大,缓缓地流淌着。和想象中汹涌澎湃、大气磅礴完全不同。唐代诗人笔下的:“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的景象完全没有感受到,却因为天气晴朗,可以望到极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虽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远度,却没有“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看着波光粼沥,缓缓前行的水流,内心笃定,如果诗人是站在这里看到的黄河景致,还会写出气势磅礴的千古名句吗?岸边游人很多,有人不顾料峭的寒意,脱掉鞋袜,赤足在水里行走,美其名曰:要用黄河神水洗去身上的浊气。站在岸边,看缓缓地河水轻抚河床里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头,黄河水像一个妙手丹青的大师,每一块石头都是它的艺术精品,更有勇敢者,索性走到离岸更远的地方,趟着过膝的河水,去捞水中的石头,浸水的石头,圆润滑爽,仔细观察,石头上的纹路华丽、精细,每一块石头,每一条纹路,无不记录着时光给其留下的痕迹。这些石头,由于受到母亲河更多的宠爱,身体更加润泽,有着清丽的颜色,石头上或山高水远;或小桥流水人家;或大漠高远;或柴篱犬吠;亦或是银河摇落。图案清晰,给人无限的想象力。人们围拢着,岸边仰卧的石头,按照自己的心意,七嘴八舌给这些石头赋予心仪的名字。如果碰到喜欢的,可以向捞石的游人索取,他有着黄河的豪爽,毫不吝啬的奉送。每送出一块石头,捞石人的脸上都会绽出孩童般的笑靥,让自己的劳动得到最大限度的认可,该是他的朴素追求吧!
  当人们热衷于黄河的圣水和石头的档口,不知谁在喊:“看那边飞来的是什么?”人们循着声音望去,河对岸自南向北飞来一群鸟,从飞鸟的队形,很容易确定那是北归的大雁。雁群在河面上盘旋一会,翩然落在对岸的滩涂上,紧接着,又是一队飞来,同样优雅地盘旋、降落。这时,太阳红红地挂在远处的树梢。落日,归雁、黄河,诗人王维的: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在这一刻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七
  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叫“下坡村”的小村庄,乡村公路路窄且曲折,很有曲径通幽的感觉。
  街上行人很少,已经到了晚饭时间,每家的门前大红灯笼已经亮起,屋顶烟囱升起的炊烟,让脚下的油门不自觉地加大。车正行进间,一棵高大的古槐拦在路的中间。
  老槐树高约二三十米,枝杈虬劲,一律向外伸展,形成巨大的树冠,有几枝已经没过旁边农家的院墙,探入庭院。农家巴不得有老荫庇护,任其向院中延展。虽然不是叶茂的季节,但丝毫不影响气势。树干粗糙的外皮有规律地向上螺旋生长,像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者俯视着膝下的子孙。树干有四个成年人合围那么粗,至于树龄,没有人知道,总该千年有余了吧?有句谚语说:百年松,千年柏,不抵老槐歪一歪。仰头望去,树冠真的有些倾斜。足见有千年的树龄应该不虚。
  站在古槐下,听风吹动树冠发出的“呜呜”呼号。树上有四五个喜鹊窝,喜鹊在巢里依偎着,发出节奏均匀的呢哝。稍矮的树枝上挂着大小不一的红灯笼,树下立着一块石碑,上写:中原第一古槐。
  此情此景,想起了《天仙配》中的槐荫树,于是,守着古槐久久不想离去,幻想着槐荫树开口做媒,成就一桩传奇姻缘:自己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在人杰地灵的中原大地,与忠厚勤劳的董永一起,演绎一场“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纯美爱情故事。
  ?年,在与亲人的挥手道别中结束了,丙申的年是难忘的,有快乐,有失意,有意外惊喜,也有意料中的品味,这就是生活,多姿、多彩,有阳春白雪,有尘俗市侩。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真实完整的演绎。
    返回栏目
  • 上一篇:故乡情怀
  • 下一篇:夸夸我家的大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