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蒙蒙亮,在车中酣睡的我们就被秧歌舞的鼓锤叫醒了。擦去车窗上的水汽一看,会师园停车场上都是晨练的人。几十个斜背腰鼓的大妈排成十几队,鼓槌抡圆了红绸带,抖落了满天的星星,翩翩脚步舞动着红色圣地的黎明。
天晴了,没有继续下雨的迹象。我们穿好衣服,收拾起车中宾馆的被褥,驱车去崆峒山。前年,我们曾经和崆峒山擦肩而过——从六盘山下来,离平凉还有三十多公里,竟然没有任何理由就决然地选择了折返。为这,两年多来,没少听老伴唠唠叨叨地抱怨。
“北戴斗极为崆峒”。崆峒山,在平凉市西十二公里。春秋时《尔雅》一书中说,它头顶上“戴”着北极星和北斗星。
自古,我们的老祖宗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崇拜北极星。天上的群星朝北斗。晚上北斗星最亮,顺着北斗星就能找到北极星。他们认为,北极星是中心、是帝王,诸星围绕在它的周围,天上的一切都源于它。它就是太一,是道的化身。而北斗星和北极星下面对应的崆峒山,也是源,也是道的化身。
道,自然也。最早由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这样,那样。一切事物无不是事物自己如此而如此,如,风无人煽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日月无人燃而自明……都是自己如此。所以,古人把一切事物统一遵循的这种“自己如此”,名之为“道”。
崆峒山被称为“道源胜地”。我听过很多关于它的奇异传说。印象最深的是,一万八千多年前,女娲娘娘选了此地炼五色石补天,剩下了不少石头。那时,这里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某日,女娲正在为无法处置剩下的石头发愁,恰好听到泾河水潺潺流过。她突发奇想,“有水无山,岂不是美中不足?”于是,以鬼斧之神功,夺天地之造化,把所剩之石尽情安排,便有了这峰林叠嶂、危岩突兀、洞壑通幽、怪石嶙峋的崆峒山。
后来,有一个名叫广成子、在昆仑山修道的神仙,冥冥中觉得昆仑山仙气有余而灵气不足,又听说女娲造崆峒,便云游而来,寻一石室而卧。一千二百年后,修成至道。他见崆峒山离周围的山都很远,显得过于空独,便用了“翻天印”之术,将它与诸山连起,使之既保持了北国之雄奇险峻,又兼容了南方之钟灵毓秀。
再后来,学五千文、入火自焚而无碍、在天上管置风布雨的神仙赤松子驾鹤西行,路经此地。见崆峒山天经虽连,却地脉未通,便作起法来打通了地脉。从此,崆峒山才水有源九曲流畅,山有根百草传芳。
赤松子离去后,把两只玄鹤留在东台附近悬崖峭壁上一个深不见底的山洞里。山民叫这个山洞“玄鹤洞”。切不可小觑这个玄鹤洞,它关乎崆峒山的真伪。天下称崆峒的山有五座,以有玄鹤者为真。
玄鹤,古书记载“丹顶皂身,白腹朱喙,翅如车轮。”这两只玄鹤只在洞中活动,很少出洞。几千年来,只出来过三次。传说,玄鹤一出洞,世上必有大事发生。也许后人总在期盼什么吧,就在洞外建了一座“招鹤堂”。
有人说,玄鹤洞里栖息的黑色仙鹤是广成子的坐骑,也有人说是广成子从昆仑带来服侍他的童男童女,日转星移,一对童子渐渐长大,相互生出爱慕之情。一次,广成子炼丹时缺一味药,命二人去取,竟半天未回。广成子拿仙镜一照,原来二人正躲在一个旮旯相拥着卿卿我我。回来后,广成子训诫了他们一番,让他们专心炼丹,不许胡来。二人羞愧不已,承认了错误,可又难舍难分,私下仍继续往来。
直到广成子修道成功欲返天宫,二人还沉醉在爱情中,不愿随师父升天。广成子看出了他们的心思,随手一指,顿时悬崖上出现了一个深深的黑洞。广成子对他们说:“既然你们相亲相爱,就留在洞里好好生活吧。这个地方很隐蔽,不易被人发现。洞里什么都不缺,够你们一辈子享用。但是,你们要答应我三件事:一要体察民情,护佑百姓;二是如果人间的清官、皇帝上山,要出洞迎接;三是如果人间发生大事,要及时报告。”二人高兴地答应了。从此,两人幻化为两只黑色仙鹤,守护这秀美葱茏的崆峒山。只是,从古至今,到崆峒山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数不胜数,玄鹤一次都没有出洞迎接。只有清顺治十三年平凉知府汪鹤皋说,他看到这对仙鹤在崆峒山盘旋翱翔,还作诗一首《崆峒元鹤记》。清代一个叫李瑛的官人也说看见过仙鹤,也写了一首诗:
玄鹤高飞唳碧天,
一声清澈到人间。
千古遗有仙禽在,
何事而今道不传?
我想,两只黑色仙鹤在高高的崆峒山顶盘旋啼鸣,它们是在呼唤人间风清气正,呼唤人间沧桑正道吧!
十点多,导航告诉我距离崆峒山还有四公里多。但路边已经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游客中心和很大的停车场。我固执地认为导航又错了,于是把车开进了停车场。进了游客中心才知道,导航没错,这里是崆峒古镇。游客要在这里乘坐景区专车进山。
工作人员告诉我,前面五公里是崆峒山东门,从那里可以步行上山,但要爬四公里台阶才能到主景区。我们选择去东门。因为车停了二十几分钟,超过了十五分钟免费的规定,还缴了十元停车费。
东门游客中心正在修缮,按本省六十岁以上老人免门票的规定,我们直接在山下的入口持身份证上山。
果然,一进山门就开始爬石阶。弯弯曲曲的石阶险路被葱茏的山林包围,身边都是茵茵绿色。阳光从枝叶编织的筛眼里漏下来,散在台阶上的落叶上,色彩斑斓,分不清哪一片是黄色的树叶,哪一片是黄色的光影。
山势陡峭,台阶两侧都安装了石柱和铁链,靠外的一边还装了高高的铁丝网围栏。因为连日降雨,水滴从山根喝饱了水的泥石里渗出来,滴答滴答地落在石阶上。石阶湿滑,靠近山脚的地方长起了绿色的苔藓。游人不多,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人从山上下来。他们都是天刚亮就上山的。也有年轻人从后面赶上来,很快就超过了我们。我和老伴一人抓着台阶一边的铁链,相互提醒着注意脚下,慢慢往上爬。没多一会儿,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想找个地方坐下来歇一歇,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只能一脚前一脚后伏在石阶上喘口气。
我想不明白,五千年前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是怎么爬上山问道的。在铺好的石阶上爬山都如此疲累,那时的崆峒山一定没有铺好的石阶,广成子居住的石室一定在刀砍斧削般的悬崖峭壁上。黄帝不止一次地攀爬上险峻陡峭的山岩,该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体力啊!
史书记载,后来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也都效法黄帝,一次一次登临崆峒。司马迁、王符、李白、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于佑任等等等等历代官宦显达、风流才俊、文人墨客也都踏足崆峒,并留下无数诗赋华章、碑碣铭文。我挖空了脑袋,也想象不出他们攀登山崖的样子。
快爬到一千级石阶的时候,前面有几十级特别陡峭的山崖,拐弯处一块突出的岩石还不断地滴答水,十分危险。我们在石阶上铺了雨衣坐下小憩了一会儿,积蓄力量后一鼓作气爬了上去。再往前是一段平缓的山路,石阶往往只有几磴、十几磴。正走着,老伴突然哎呀一声就往回跑,说墨镜拉到休息的地方了。我说不要了,来回爬一二百级石阶不值得。可任我怎么喊叫,她都不听。幸亏刚下到拐弯的岩石下,看到陡峭的石阶下有两个女孩正准备上来,她喊她们帮忙找到带了上来。老伴是有名的马大哈,每次出门多少都要丢点东西。这次出发前,她发誓再不丢东西了,却又差一点丢了墨镜。
两个女孩活波可爱,在平凉市里读初中,趁放假专门结伴来爬山的。向她们道过谢,我们继续前行。一路除了绿树绿草,没有建筑,也没有景点,直到爬上红漆标注的一千二百二十四级石阶,才看到平整的山脊上建有一个小院,院墙上插着黄旗,门口横挂的黄绸上写着“太清宫”。里面有三楹大殿,供奉有太上老君塑像。院外卖香火、饮料的小贩说,这里叫凤凰岭。
太清宫后面不远,是一个院墙倒塌了的破败的院落。三间土坯瓦房的后墙上,不知什么人随手划拉了“弥陀寺”三个字。两个炕洞有新烧过的痕迹,说明还有人居住。
寺前耸立着一株高大的古柏,高二十多米、直径一米二,树围三米八,被称为“千年华盖”。树下铭牌记载,肖华将军任甘肃省委书记时命人测定,古柏已有二千三百多年树龄。现在依然枝繁叶茂,乃崆峒山之“定山神针”。游人更视其为有求必应的神树,海内外还愿进香者颇多。树下香火不断,周围挂满了祈福的红布带,远远就看到红彤彤一片。
走过神树是很长一段没有石阶的山间小路,直到踏上一千二百二十五级台阶,才走上弯弯曲曲的木栈道。待到一千三百六十一级台阶上去,我们总算到了崆峒山主景区——中台。
这时已经快到下午两点了,我们走了将近三个小时。肚子咕噜咕噜叫饿,只好先找个树荫下的石凳坐了喂它。
中台坐卧崆峒山的中心,最高处海拔一千九百二十七米。这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一条石板铺成小广场般的路,通往周边的各个景点。正是最热的时候,两侧的石凳上坐满了游人。
吃喝毕,我们站在胡耀邦所题“崆峒山”的石碑前极目四望,周围层林叠嶂,绿海翻波。经过多日连续降雨的沐浴,尘埃洗尽,愈加涌碧滴翠,娇艳圣洁。远山深处流云飞雾,庙宇宫观在悬崖峭壁之上,时隐时现,恍若隔世仙境。那最高的山峰,半入云霓,贯通天地,不由得又让人想起那句“北戴斗极为崆峒”。
不远处,有一座两层阁楼,叫三皇楼,上层有三位古帝王——伏羲、神农、黄帝的彩雕。有道是“天皇伏羲创八卦,地皇神农尝百草,人黄轩辕创文明”,说的就是他们。三皇楼又叫中峰锁钥,是通往崆峒山主峰——马鬃山的门户。所以,它又有一天门之称。
天已过午,不敢在中台多耽误,我们跟着刚从缆车下来的人群往前走去。不一会儿,顺着一条宽阔的石板路到了朝天门。路旁两侧的石山羊吸引了我。细细看去,两侧各有四只,形态不一却又憨态可掬,有的抵角垂头奋力前奔,有的弓前腿蹬后腿调皮可爱,有的微微歪着头,有的昂首阔步走……唯一相同的是,它们背上都驮着一样大小的石板。原来,古代在山上建庙寺宫观,修路铺桥需要大量材料,人力运送十分不易,马牛骡驴又不能爬山,只有役使擅长在羊肠小道攀爬的山羊,承担起驮运的重任。后人为了纪念山羊的贡献,就给它们塑了石像永久地留在这里。
有人说,走进朝天门才算真正意义上走进了崆峒山。难怪,门前台阶下竖着一块“检票处”的牌子。牌子旁边立了一块“普济三界”的石碑,看了半天也没有看不出是何人所写。
朝天门前游人很多,不管是步行还是乘车,或是坐缆车来,都在这里聚集。用熙熙攘攘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了。
拱形门洞上坐落着一幢阁楼,中间匾额写有“朝天门”三个大字。门楣下面还有一块匾额——“崆峒山”,这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手笔。门洞两边有一副楹联:
云山拾级通天阕;
雾海浮槎诣道门。
此乃中国书协副主席欧阳中石先生所题写。
朝天门供奉着道家护法镇山神将王灵官。王灵官,原名王恶。传说玉皇大帝赐他慧眼和金鞭。当地有“王灵官,保平安”的说法。传言,走过朝天门,一生都平安。
在这里的崖壁上,有两块石碑。一块刻着前面说过的、清朝官吏李瑛写玄鹤的那首诗。一块是吴冷西先生送给崆峒山的观音画像碑。观音,是佛、道两教共同供奉的一位尊者。佛教称观世音菩萨,道家奉为慈航道人。而在崆峒山,更是将佛儒道三教集于一山之上,祀于一洞之内,共存共尊,体现了崆峒山博大、包容的胸怀。
不远处紧挨山崖的两层石窟是药王洞,进去看了一眼,供奉的塑像从左至右有扁鹊、孙思邈和华佗。古来被尊为药王的是孙思邈,有人说他活了一百零二岁,有人说他活了一百四十一岁。所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因其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而冠以千金。
孙思邈不仅是一代药王,其医术医德更堪超一流,特别是其“大医精诚”的理念,至今仍被有良心的医者传扬。和如今见钱眼开的庸医相比,他是万世仰止的巍巍高山,后者则是为人不齿的粪土,至于那些为获取不义之财制售假药、毒疫苗的资本家们,则是禽兽不如的社会毒瘤!
孙思邈在崆峒山采药行医有三年之久,给人治病不分贵贱,即便是河里的龙王、荒野里的老虎,他都爱心施救。
相传,孙思邈一次出诊归来,路遇一只小老虎求救,说附近村里有一恶霸的妻子,常常骗妇女来家供恶霸奸污,小老虎的母亲听说后,变为女子装作被骗,一口把恶霸妻子吞下,不料喉咙被其头上金钗卡住,只好来请孙思邈救母。孙思邈听后答应马上去救。小老虎让他闭眼骑在背上来到家中,治好了母老虎。返回途中,半空悬下一条龙,伸出瘀血的龙爪请孙思邈医治。孙思邈一看,掏出银针,对准龙爪刺去,龙爪爆出黑血,完好如初。原来这是泾河龙王,龙王点头三下,谢恩而去。小老虎为了答谢救母之恩,甘愿当了孙思邈的坐骑,至今还匍匐在他的塑像脚下。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