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久没买书了。自从前天在天猫上下单购买高罗佩的全套8册《大唐狄公案》之后,这三天不到的时间里真有点度日如年、望眼欲穿的感觉。今天下午,终于收到《大唐狄公案》,开心之情难于言表。
大学毕业以来,不说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连书都很少买了。偶尔为之,还要发微信朋友圈炫耀:
又从网上购得好书几册,心中颇觉愉悦。只可惜,自大学毕业进入社会之后,虽时有购书之乐,却罕有读书之趣。
这种行为有点俗气,有损读书人甘于寂寞的清高形象。不过,说句实话,买书带来的愉悦心情绝非不爱书者所能体会,不炫耀一下不足以表达开心的心情。
说起买书,相关的往事一幕幕呈现在眼前。
2
读高中之前,买书的机会不多。每次爸爸进城或带我和哥哥进城,都会问我们想买点什么。我的回答几乎每次都不一样,但买书是其中唯一不变的内容。
在那个年代买书,大多是去新华书店。因此,新华书店是小学和初中时代的我最为向往的地方之一。不知道现在的小孩对新华书店还有多少感情?
小学和初中时代买的书,现在看来价钱非常便宜,不过几毛到几块钱一本。这价钱在当时其实很贵,但爸爸帮我买时毫不吝啬,只要我喜欢,他二话不说就买下来。那时我喜欢的书比较单一,多是画画、教辅书一类,可就是这么单调的书,我拿到手时不知道有多开心,阅读起来更是津津有味,就像吃了什么好吃的零食一样。
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读小学二年级时很想买一本学画画的书,忘记了为什么没有直接跟爸爸说,只是和读六年级的堂姐提过。一天放学回来,堂姐突然拿出一本书送给我,叫做《儿童启蒙简笔画》,封面是黄色的,我一把拿过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沉浸书中。第二天我就将它带到教室给同学们看,大家一脸羡慕。虽然我当时画画已有一定基础,这书对我来说可能过于简单,但这本书对我的鼓励作用甚大。后来,这本书我一直保留着作为纪念,只可惜后来被我妈妈当废纸卖掉了,连同我所有的小学、初中的书籍。
估计堂姐早已不记得还给我买过画画的书这一回事,甚至在她读师范时给我买过教辅书的事也可能忘了。但是我相信,她看到这篇D!”我一声长叹,无可奈何地打道回学校。幸亏我裤袋里的还剩下最后一块钱零钱,否则,薄脸皮的我只能走路回十几二十里之外的学校。
对于此事,我始终耿耿于怀,一个月后硬是将其敷衍成一篇小小说,让扒手在虚构的世界里受到了惩罚。
高中时代,我发现有一个比新华书店还好的去处。这个地方位于新亚新商城侧面,十几个报刊亭样式的小屋一字排开,里面摆满了我喜欢的各种文学书籍。知道这个地方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了五六十元买下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虽然初中时我已经马观花地看过四大名著大部分内容,但收藏它们始终是我心心念念的愿望,哪怕是盗版的也不介意。话也说回来,这套四大名著质量还是不错的,封面精美,纸张也不赖,关键还没有错别字,至少我没有发现。
说起盗版,顺便说一个小插曲。高中时期某一天,我去新华书店买书,正好碰上电视台记者在那里采访,正好我就是随机采访的对象之一。人生第一次被采访,我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便大谈特谈盗版书籍价格便宜的好处。见我不识好歹乱说一通,记着尴尬地结束了对我的采访。可想而知,后来我肯定没有得到人生第一次上电视的机会。
高二下学期放暑假的那天,我打算去买几本文学名著,可身上除了坐车回家的十几块钱,再也没有买书的资本了。这难不倒我,我向一位同学借了一笔巨款——依稀记得是三十八元。在此我必须指出借给我钱的那位同学的姓名,他叫胡志刚。
我用借来的钱买了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国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和短篇小说集等几本书。
那几本我借钱买来的文学名著,是我那年暑假最好的精神食粮。直到现在,那年暑假我反复阅读这几本书的美好时光依然历历在目,有时是在白天,有时是在晚上,有时是艳阳高照,有时是风雨交加,但无论何种情景,都那么富有诗意。
买得快乐,读得充实,才是买书的真正乐趣。
4
大学时代,随着生活费的更加充足,买书的往事更加丰富有趣。
去正规书店买书不必细说,更多的乐趣来源于“歪门邪道”。而所谓买书的歪门邪道,首先是去学校附近的奇家岭(不知道是什么地方请问度娘),其次是去古玩市场的旧书店。
奇家岭上,有一个戴黑色粗框眼镜的大汉用三轮车卖书,我们形象地称之为“老汉推车”(不懂的请再问度娘)。眼镜大汉所卖书籍颇丰,文史类尤多。
那时候,只要不上课,我都会到奇家岭上溜达,或独自一人,或和同学一道。要是哪天在奇家岭上没看到“老汉推车”,便感觉里心里空落落的,像少了什么一样。
大学四年下来,我在“老汉推车”处买了不少书,其中的《唐诗鉴赏辞典》等几套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书,是我大学时代的最爱之一。话说2005年大学毕业远赴新疆阿克苏参加工作时,《唐诗鉴赏辞典》便是我随身携带的几本书之一。
古玩市场旧书店我去得不多,但在那里买的好书着实不少。其中有两套旧书,一套是单本的《泰戈尔诗选》,另一套是上下册的《普希金抒情诗选》;有一套新书,包括屠格涅夫的《父与子》《罗亭》、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和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等。这几本也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经常被我摆在案头读了又读。
说起大学时代买书的往事,不能不提一个人——与我同班同宿舍的张林同学。
为什么一定要提张林?因为有很大一部分书是和他一起去买的,还有一部分书是以极低的价格向他买的,更有一部分书是他送给我的。
上文说的逛奇家岭,大多数情况是他为了陪我才去的,因为我喜欢新书;而逛古玩市场,则多半是我为了陪他才去的,因为他喜欢收藏邮票、税票、钱币和旧书等。
说起我曾以极低的价格向张林买过一批书,这其中大有故事。
大一下学期,这小子谈恋爱了,经济情况急转直下,不到学期中生活费就开始告急。当然,我们宿舍没有谈恋爱的几个人经济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同样也几乎陷入了经济危机。为了渡过难关,我和张林、付宁等人一人买了一个便宜电水壶(不会自动断电的那种,用起来煞是危险)、一箱廉价方便面和一瓶老干妈,做好了打“节约持久战”的准备。
持久战还没打几天,我和付宁就顶不住了;张林意志坚定地说要坚持到底,并表示如果能再节约一点更好。我和付宁灵机一动,突发奇想,方便面这么难吃,不如以更便宜的价格卖给张林。我们将这种想法告诉张林,他说可以,只是身上钱不多了,问我们能不能用书籍换购。我大喜过望,求之不得;付宁对书籍不是很感冒,但也没有其他办法。说干就干,我们当即用方便面兑换张林的书籍。
通过交换,张林得到了两箱多五六十包总价不到四十块钱的方便面,据说他女朋友足足吃到大二上学期才吃完;我和付宁则收获满满,我用十几包方便面就换到了张林的《王小波文集》《风雨敲书窗》《中国现代小说精品?沈从文卷》等好几本书。我还得意地在《王小波文集》一书的目录页写下一段文字:
此书乃吾于经济危机的极端困境中以五包廉价方便面与张林小子交易而得,不胜心痛,更不胜惊喜。谨以此言献给真正爱书的人。
——2003年4月16日
这段文字,在当年是戏谑之言,现在看来竟成了温暖之语。
其实,张林送给我的书比卖给我的书还要多。
我大学过第一个生日时,他送我一本张贤亮的《绿化树》。后来,每年过生日前他都会提前问我想要什么礼物,我回答只要没有特别说明都要书。此后多年,他坚持每年送一本书给我。直到大学毕业好几年后的2009年,我们同在深圳,他还特意送了一本名为《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小说给我,让我无限感慨地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
当然其他同学也曾送过不少书给我。比如波哥送过一本《百年百篇经典散文》,付宁送过一本余秋雨的《借我一生》,国哥送过一本汪曾祺的《彩云聚散》。
大学时代自己买书和同学们买书送给我,是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一段段美好的青春记忆。
5
大学毕业头几年,为了生计东奔西走,不远万里赴新疆阿克苏工作了一年,离疆后辗转福建、广东、浙江、江西,再后来又到广东,并再次回江西,最后才在广东佛山定下来。这几年里,由于担心离开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时不方便带走,我不太敢买书。
当初离开新疆我就送掉了好一部分书,比如我订阅的2006年全年的《花城》《小说选刊》《世界文学》等杂志和其他书籍。这些书籍到底是送给了“海龟”同学还是“淑珍”(术铮)同学,我已经记不清了,不知道他们还记得吗?
虽说不太敢买书,但日积月累,还是买了不少,只不过购书的主要方式已由线下转为网上。如在新疆买的汪曾祺的《随遇而安》,在深圳买的《动漫编剧教程》《最土最土的蔬菜》(教人做菜的)和第一届华文推理大奖赛获奖作品集《名侦探的噩梦》,在佛山买的《东坡林志》《世说新语》《张居正》,以及自己买了送给异地文友小娴、紫玉的《陶庵梦忆》,等等。也有朋友买书送给我,如在新疆时周亮送了一本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个网友大姐送了一本沈从文的《生之记录》。
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买书的最大阻力不是舍不得,而是携带和收藏。
每换一个地方,就面临一次纠结:将所有书带走太重太费劲,感觉得不偿失;将它们丢弃,又于心不忍,觉得损失惨重。纠结来纠结去,往往是一本不落地全部带走,身体饱受折磨却又心甘情愿。犹记得当年从新疆回来而后四处漂泊的旅程,堪称带着一百多斤行李跨越千山万水,其中最重要且最重的就是书,那些我舍不得扔掉的书。
搬家之后,书籍的摆放又成了一大问题。租房住常常空间狭小,又没有书架,对于爱好整洁的我来说,整理和安置那些心爱的书籍比工作上的加班更加痛苦。
走上社会后,鉴于买来的书很少被真正读完,买书实际上已沦落为一种精神寄托,作用似乎不大,然而不可或缺。
6
尽管已在佛山定居,家里却还是没有专门的书房,只有两个不大的书架,藏书依然是一个大问题;江西老家的书柜更是堆积如山,再也放不下了。很羡慕以前新明珠的同事祁雅琴,家里专设了一个书房不说,还在客厅里做了一个大书柜“背景墙”,用她的话说就是“又可以尽情地买书了,不愁放不下”。
虽然藏书空间堪忧,但是也打击不了我买书的积极性。到佛山后,我毅然决然地订购了几年的《推理》《推理世界》杂志,还购买大批文学和文案策划类书籍,就是最好的证明。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在万里颠沛流离中买过书并且在稳定后继续买书,也算是对古人一个遥远的呼应。
写到这里,外面风雨敲窗,像是老天冥冥之中要给我烘托心境似的。巴金代表作《家》中的诗句“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的感觉油然而生,那些有关买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和故人随之涌上心头。
以买书为媒,怀故人、忆往事,百感交集!
2018年8月10-11日写于广东佛山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