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高中作文 初中作文 小学作文 高考作文 话题作文 体裁作文 优美散文摘抄 抒情散文 感悟人生 爱情散文 心情日志 美文欣赏

袁家村,一个神奇的小山村

时间: 2018-09-14 21:01; 作者: 高中作文网  电脑版浏览

  这里只是陕北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普通得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位置。然而就是这个537人的小山村,却成了闻名全国的“传奇”村。因为这里是千古名篇《沁园春·雪》的诞生之地;是伟人毛泽东向全国发出著名的《东征宣言》之地;是陕北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是养育出共和国四位省委书记和百余名中高级领导干部之地。
  这里,就是位于清涧县城东55公里处的高杰村镇袁家沟村。
  带着对这里的向往和崇拜,我们在去年一个初春的周末,驱车去了趟这充满神奇的小山村。
  灰蒙蒙地天空,时而有呼啸的山风刮来,这正是陕北初春大风扬尘的季节。小车驶出清涧县城,在一条蜿蜒的公路上向东北方向行驶。公路两旁是陡峭的坡崖深谷,山坡上依然光秃秃的,只有一株株赤条条的枣树任凭大风吹来摆去。小溪边的柳树刚刚抽芽,偶尔有几株山桃花绽放,给荒漠的大山带来几分景致。
  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翻一座大山,过一条沟……山高、谷深、坡陡、路窄,因此车速不能开快。大约一个多时辰,突然,眼前豁然开朗,一条大河湍流南北。大河的桥头上刻有“川口”二字,河面开阔,河水清澈。我知道这条河叫“无定河”,是陕北最大的河流,一直流入黄河,黄河离这儿不远了,只有二十来里地。
  驶过无定河,我们朝西北方向前行约五、六公里,经过高杰村镇,袁家沟便渐渐地进入我们视野。我的眼睛便上下左右不停地扫描寻觅,瞭望山村的地貌和村落,但见山势绵延巍峨,迎面一座望不到头的山岭若一条巨龙,逶迤起伏,莽莽苍苍。那恰似“龙头”的山岭正居袁家沟村中央,龙头两边是两条狭长山谷,常年流淌的溪水象两条玉带环绕龙头左右,润泽着这个村落的子民繁衍生息。曾有民谣云:“龙凤山,鱼鳖潭、此地天生自然贵,藏龙卧虎官不断”。
  穿过村口的文昌庙,驶过小石桥便到了目的地袁家沟村的“广场”。我们下了车,便径直到“龙头”前面依山而建的三幅大型浮雕前瞻仰感受。
  为了详细的了解袁家沟村的神奇,我们很快找到了一位很有资历的导游小姐。从三幅大型浮雕讲起,开始了我们的寻奇之旅。
  
  神奇之一:《沁园春·雪》诞生地
  
  三幅大型浮雕是清涧县近年来为了开发红色旅游胜地而投资兴建的。中间一幅便是在灰色壁面上雕刻烫金的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左边的浮雕是红年战士东征誓师宣言的雄壮场面;右边的浮雕是数条木船满载着红军战士在滔滔的黄河激浪中奋力搏击东渡。
  我们沿着石台阶来到当年毛主席在这里居住了16天的地方,一进大门院子里长着两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据说至少有百年的历史了。院子里一线五孔窑洞,毛主席当年就居住在中间那一孔,右边相邻的一孔住贺子珍,靠左边的两孔窑洞住着警卫人员,进大门右边的第一孔窑洞住着勤务人员
  窑洞里陈列着毛主席当年用过的物品,里面是一个黑色的屏柜和一张八仙桌,左右分别放着两把太师椅,八仙桌上是一个竹蔑编的暖壶,还有喝水的茶缸。炕上是一床简单的被褥和枕头。最珍贵的是已经受文物单位保护的“一个小炕桌和麻油灯,还有一件蓝布大衣。”
  就是在这土炕上的简陋而粗糙的小桌上和麻油灯下成就了一首气吞山河的不朽之作,筑成了中华诗词史上一座永固的丰碑。
  当时,这一带正大雪纷飞,连下不断,陕北大地千山万壑,白雪皑皑,地上积雪已有一尺多厚。一天,毛主席率部从袁家沟动身前往20多里外的高家洼塬勘察地形,运筹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线路。毛主席站在高家洼塬上登高远望,白雪覆盖的黄土高坡,银装素裹,一片苍茫。那连绵不绝的层峦叠嶂,那冰封千里的蜿蜒河流,那凌空萧瑟的朔风,那玉鳞飞舞的茸茸雪花……让此时的毛主席感慨万千,过往的峥嵘岁月、革命的豪情壮志、民族的荣辱患难无不交织着激荡于胸。
  当晚,毛泽东返回袁家沟的五孔窑洞,在小方桌上挥毫泼墨写下《沁园春·雪》这首气势磅礴、气吞山河的壮美诗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他以如椽巨笔塑造了一个博大、崇高、刚强、壮美的中国共产主义者的形象,在他笔下,理想极高,抱负极大,境界开阔,气势磅礴,潇洒浪漫、充满豪情。正如公木先生所言“雪的形貌,雪的气魄,都是客观存在,而熔铸为诗的形象,则显然又融入了诗人的胸怀,诗人的抱负,诗人的理想。”正因为如此,毛主席才放声歌唱,“欲与天公试比高”;也因此,毛主席才直抒胸意,“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只有一代伟人才有这样的气度和胸怀,只有不凡的人才有这样的诗情和诗才。
  
  神奇之二:《东征宣言》发起地
  
  在毛主席旧居最东边的窑洞里,悬挂着一幅幅珍贵的照片、文字和地图,详细地记录了东征的有关情况。
  1936年1月26日,毛主席从瓦窑堡出发,途径延川等地,于2月5日,率领东征红军总部机关人员来到了袁家沟,并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6个昼夜。其目的是为了指挥红军抗日先锋军,强渡黄河,取道山西,开赴河北及察哈尔抗日前线,借此推动全国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影响,实现我党对日直接作战主张。
  2月12日,毛主席同彭德怀致电叶剑英、杨尚昆等人并告周恩来:“东征命令即兴发布,于十三日、十四两日传达解释完毕。十五日一军团,十六日十五军团及方面军直属队向渡河点开进。各以四天行程到达准备渡河位置,待命渡河。在开进时,连队中讨论东征令,在指挥员中建立巩固的信心,发扬高度的积极性。”“东征行动在渡河之日前对居民仍严守秘密,每个指战员注意严守秘密。”
  2月17日,毛主席发表著名的东征宣言:“一切爱国志士,革命仁人,不分新旧,不分派别,凡属同情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本军均愿与之联合,进行民族革命之伟大事业。”并且说明:“为实现抗日,渡河东征。”
  这份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以一当十,是我精神,以十当一,是我实力。中华民族之不亡,日本帝国主义之必倒。
  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1936年2月22日晚,红军抗日先锋队在高家坬塬下面的辛关渡口强渡黄河成功。23日早,毛泽东、周恩来等也先后乘坐木船在辛关渡口渡过黄河,踏上抗日东征的路程。
  当晚,红军抗日先锋军分三路大军强渡黄河天险成功。
  
  神奇之三:人才辈出之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山沟里普普通通的小村子,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
  导游告诉我们,据清涧县志记载:“白姓家族是清涧第一巨族,人口众多……”。袁家沟白氏家谱记载:袁家沟的先祖迁移至此,嫡传子孙已有二十九世之多,世代人口兴旺,屡树奇绩。明朝先后走出了都堂白亨、白行顺,白行中等,在明朝宣德年间至正德年间,皇帝先后下发了一道敕谕和十三统浩命来奖赏白氏家族。可想而知,白氏先祖在历史上的影响以及在朝廷中的地位由此此可见一斑。
  至于建国后走出的4位省委书记,8位副省级干部和28位厅级干部,100多位县处级干部,就更显得神奇而不可思议了。
  看着我们一个个瞪大眼睛惊讶地看着她,导游便说出了其中的原因。
  袁家沟村之所以能出人才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四条:一是‘闹红’早。二是毛主席东征带走一批革命青年,白如冰、白栋材、白治民这些后来的省委书记,都是那次出去的。三是留下来的人觉悟高,继续革命。四是最重要的一点,村里注重办学。袁家沟村自古以来就崇尚文化,注重教育。在村子中修建文星魁星庙,在教育上,村民们信奉“宁可一日无餐,不可一日无教”的古训,学校比别的村成立得早,也比周围村里的人有文化。“凤凰山下藏龙虎,面对公案福千秋,山山环抱水环绕,代代富贵不断头。二泉会溪流当沟,土鱼抱鳖万年留。风水生成聚宝盆,世世代代出名流。”这通俗易懂的顺口溜,就是对袁家沟村的赞美。
  在近两个多小时的参观游览中,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们。既然这个村子是一个名门望族,都是纯粹的白氏家族,为什么村子却取名袁家沟呢?岂不叫白家沟更好?
  对于我们的疑问,导游解释说。原来袁家沟村有三股碗口大的泉水昼夜流淌,形成小河。村民们纷纷在河边筑起菜园并利用泉水灌溉。周围村庄的人羡慕地称其为园则沟。后来村里人觉得园则沟不够文雅,没有文化底蕴,便取国家的“家”和袁姓的“袁”,便成了现在的袁家沟。
  袁家沟村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因为一代伟人毛主席和东征宣言,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因为为共和国培养和输送了100多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而闻名全国。
  这些,也许就是袁家沟村的神奇之所在吧。但我想,只要袁家沟村的后人沿着前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就一定会走出一个更加神奇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辉未来!
  
  二0一八年八月十一日
    返回栏目
  • 上一篇:红叶山谷枫叶红
  • 下一篇:最美启航人(散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