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本评价:
选自苏教版“走进语言现场活动体验”板块。本板块的文本属于示范材料,苏教版教材这样编排,不太科学,远没有人教版来得清楚明白,过重于编排形式,而轻于实际效果。有的教师把这些文本当成教学课文处理,其实是受编排误导。教材的初衷是想分别通过一个版块完成一项口语交际的训练,其实口语的学习不可能像学习数理化那样,一次学习就能够解决一个问题,口语能力的形成是个天赋和长期训练的事,不能指靠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当然通过这次活动,可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并教给他们一些知识,也让学生通过活动自我感悟。
本专题在设计上强调实践性,指导学生“走进语言现场”,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专题分为三个板块。“在演讲厅”选择了两篇经典的演说词,让学生倾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感受演讲精品的魅力,并总结、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说才能。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得体简明地回答问题,是“问答之间”活动方案设计的出发点,记者们精心设计的问题,杨利伟倾听口语信息的素养与应对作答的风格,应该能够给
同学们的提问应答以示范。“交锋时刻”是思想与语言的交锋,是论证和反驳的运用。
《不自由,毋宁死》: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
警句“不自由,毋宁死”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奥林匹克精神》是顾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在简要回顾五年的历史后,顾拜旦说明了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的不同之处。他认为,纯粹的竞技精神只能带给运动员心理上自得其乐的悦乐感,奥林匹克精神带给人们的将是美感、荣誉感。这正是顾拜旦心中崇尚的精神,在《体育颂》中,他也曾热情地讴歌,赞美体育是美丽、艺术、正义、勇敢、荣誉、乐趣、活力、进步与和平的化身。
《作为偶像》是东方卫视记者采访“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的实录。从电视采访的类型上看,这次采访属于“人物专访”,是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专门访问,是一种深层次、专题性的新闻报道方式。
一般说来,人物专访选择的对象可以是社会名流、权威人士,也可以是新闻人物;从内容上看,有的侧重观点采访,有的侧重信息采访,有的侧重个性采访。选择什么采访对象,采访时侧重哪些内容,准确的节目定位,对记者准备与设计问题非常重要。
《白发的期盼(节选)》是一则新闻分析,曾获得2 O O O年亚广联信息节目奖,亚广联的评语说,这个节目“主题好,内容丰富,体现了很高的制作水平”。这一课在设计上强调实践性,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现场”,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记者精心设计的问题和对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能够让同学们重视“精神赡养”的重要性。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当时的意见主要分为两派:一是以苏联专家为代表,提出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以天安门为中心、沿长安街建设政府机构;另一派,以梁思成、陈占祥先生为代表,提出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另在古城之外建设行政中心区的方案。历史选择了前者,历史也让今天的北京为当初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
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2 O O 2年5月,武汉市的一位高三学生,把自己在网络上受到很高评价的三篇小说和一篇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教育论文结集为《愤青时代》出版,声称出版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北京大学的特招资格,一时引起广泛的关注。一些教授和学者充分肯定这位同学的文学才华,对《愤青时代》的成熟表示惊异。7月3日,中央电视台一套“十二演播室”栏目播出北京大学的两位老师和其他人士就此展开的辩论,引起巨大反响。众多网民也纷纷发表看法,就“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展开论辩。
示范材料对应口语表达:
《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演讲
《作为偶像》《白发的期盼(节选)》——问答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辩论
二、目标与要求:
1、能够通过活动体验,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
2、能够懂得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懂得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3、学习演讲,注意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有个性和风度。
4、能够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而敏捷地应对和辩驳。
5、学会倾听,能够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
6、阅读文本,积累些字
词语言知识。
三、课时设置:
演讲《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2课时
问答《作为偶像》《白发的期盼(节选)》2课时
辩论《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2课时
第1、2教时
要点:解说、总体要求、完成第一板块
过程:
一、明确板块学习意义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当今人类的日常生活中,缄默纸笔的交流作用逐渐淡化,用声音交流信息、沟通感情越来越便捷、频繁而普遍。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它显示着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更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与智慧、教养与风度。
二、板块简介
第一板块——演说 第二板块——问答 第三板块——辩论
三、进入第一板块
1、解说——不自由,毋宁死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从1 607到1 7 3 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 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1 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1 7 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 7 7 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这次演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战斗。为了使议员们接受自己的主张,争取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亨利在演讲时十分注意策略,采用了后发制人、逐层推进的方法。
演讲一开始,他先对其他发言人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表示了钦敬。接着话锋一转,说明自己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并非不敬和冒犯,而是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很自然地转到坚持斗争、反对妥协的观点上来。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