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挖竹笋 我以前吃竹笋有很多次,可从没有挖过,只是看过。今天,我来到奶奶家,由于现在正是竹笋很多的季节,我请奶奶教我挖竹笋。 我扛了一把铁镐,跟着奶奶往竹林走去。奶奶提着篮子在前面带路。我们找到了两棵竹笋。这两棵竹笋一大一小,大的露出地面约十厘米,小的露出地面约七厘米。它们都呈圆锥形,最顶上有两片嫩芽,翠绿的,和灰褐色的外壳形成鲜明的对比。两棵竹笋离得很近,差不多只有一分米。 我开始挖了,准备先挖那棵小的竹笋。我把又窄又长的镐子微微举起,然后使劲把镐子往下挖,镐子深深地插进土里,再把镐子往后一拉,一块土就挖了出来。可由于我从来没有挖过,没有经验,我总是挖错地方。比如专门挖一侧,而另一侧不挖。奶奶见了,就先让我在一边看,她来给我演示。奶奶挖得很熟练,不一会儿,就挖完了那个竹笋。我看了之后,懂了点方法,便要挖那棵大的竹笋。 大的竹笋可难挖了,因为它旁边有一棵很小的竹子,如果不小心,就会伤着别的竹子。我站到竹笋边的一块空地上,用镐子把竹笋周围的土都挖掉了大约两个拳头那么深,结果发现竹笋的四边有两边都有黄色的竹根,竹根很硬,我只能挖另外两边。可是,我挖了一会儿后,又在没根的一边发现了根。现在,只有一边可以挖了。因为如果只挖一边,就要挖掉那一边四周的土,所以我挖得很慢。我坚持不住了,一是因为这棵笋太难挖了,二是不想再耗费大量的时间。我请奶奶帮我。我就去一边玩枪。过了五分钟左右,我又到挖竹笋的地方,看见奶奶又在挖另一棵竹笋。我问:“你挖完那棵大竹笋吗?”奶奶说:“挖完了。”我一看,奶奶旁边的一个篮子里静静地躺着两棵笋,一大一小,大的一尺,小的五寸,那绿芽都还在。 我看见奶奶正在挖的那棵竹笋很大,但看起来很好挖,我便换下奶奶,自己来挖这棵看似好挖的笋。这棵笋四周的土都被挖掉了一点,我只要把笋的任意一边挖了一个很深的坑就行了。就在我继续要挖时,发现了根,这不是笋的根,所以对我没有帮助,但会影响我继续挖,我又放弃了。可奶奶又只用了一两分钟就把笋挖了出来。 我不甘心,又找了一棵笋。我一镐一镐地挖下去。谁知这棵笋长得特别深。我挖了很久,连接近根部的迹象都没有。我想,之前的好几棵笋我都放弃了,这次一定不能放弃。我又挖了很久,终于,我成功了。 我半途而废,结果失败;而坚持不懈,结果成功。 篇二:挖竹笋 大片大片青翠的竹节直指天空,细碎的叶片在风中摇曳,仰头,随风而至的黄叶象枯黄的蝴蝶飞旋着轻盈着地,铺满着厚积着的黄土。 昨夜下过一场雨,等我们的车队一行二十多人浩浩荡荡开进这座群山包围的山坡时,挖笋的任务似乎变得有些艰难。因为雨水的滋润弥合了层面的裂隙。据主人介绍挖春笋时节宜在清明前后,泥下笋的判断在于表面泥土的开裂。这个位于黄岩与临海交界的山坳只有一条小又陡的单行车道直通村落,破旧的老屋长年经历着风雨的洗礼,住在山上的只有几位老人,带我们去的主人只有一位80岁的老爷爷独自一人居住。此刻,他正拎着锄头慢慢地挖坑,黄土掀开,细尖的笋头冒了出来。 我们扛着锄头与畚箕,穿梭于青青竹林间,采踏着脚下松软的土地,急切地寻找笋的踪迹。有的微微绿色芽头冒出地面,有的根据似有裂痕的判断,有的则根据自有的经验(此行中有几位山里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锄起泥散,深挖圆坑,根露拔起,百来平方的土地不时传来欣喜。每挖一株,就象从土里抱出一个新生儿般似的开心。挖开的笋坑,随后又重新填埋,听说过两天这里又会冒出新笋。而那些长离地面仍带着棕色胞衣的则渐渐长成新竹。一年后的新竹披上青翠的绿,而再过几年,表翠的绿转成雾霜般的绿,十几年的竹披上一层黄绿。如此深深浅浅的绿色,刻划着年轮的更替。 一个上午,一百多斤的鲜笋躺在脚箩里被担着到村落。中餐的美味则是大排炖新笋,那些超市带来的菜蔬显得过于秀气。在这里,山为背,地为席,天为顶,大口喝酒,大口吃笋,拥挤的两桌人群争抢着,方显出无序中的狂野。山风清凉,溪水叮咚,只听见直嚷嚷还未吃够的声音不绝于耳。 饭后,又爬山戏水,看鹿场里正换毛的梅花鹿,四人合抱的古樟树,从树心中伸出与树共生的五株细竹。溪蟹、溪鱼,扁葱,黄绿甲壳虫……大片大片的绿色中蕴藏着无数不知名的秘密。 这里手机没有信号,远离城区的喧器,村民淳朴的笑容让人感怀谦卑。极目远眺,满眼葱郁,这不正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吗?细细碎碎摇落着尘世的污垢与丑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