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期,同学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拼音和识字,字认的不多,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工作对一年级也不大作要求。进入下学期,孩子们肚子里有上学期认识的几百个字打底,对课外阅读也有点蠢蠢欲动起来。我一边安排同学们在家继续利用听书软件听《小猪唏哩呼噜》,一边找来《日有所诵一年级》的七十多首儿歌的PPT,利用早读时间带领同学们诵读。这些儿歌内容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立刻受到同学们的喜爱,说好一天读一首,同学们非要一天读两首。从开学到现在,同学们已经把这七十多首儿歌都读得滚瓜烂熟,甚至有的同学已能背诵。
我又想,该怎样再次深挖才能够充分发挥这些优秀儿歌的价值呢?我想起了听过的一次讲座,一位专家曾讲过:低年级的孩子识字不多,图画还是他们相当重要的,也是他们最喜欢的表达途径。
于是,我决定尝试着让孩子们用图画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对故事、儿歌的理解。这些儿歌大部分画面感都很强,阅读课上,我先从中选了几首,让孩子们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来画。作为一名美术专业的语文老师,我很想给他们在绘画上做一些指导,但是考虑到要让孩子自由表达,我还是忍住了。同学们有的在埋头画画,有的再用橡皮大力的擦着,有的在和同桌窃窃私语......我有些不放心,不知道他们会画成什么样子。
二十分钟过去了,第一个交上来的是王乐一同学,她选的是《小老鼠上登台》,画面中间画着一个大大的褐色的灯台,登台旁边架着梯子,周围还有几只形态各异的小老鼠,充满童趣。我对她大大表扬了一番。
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完成了自己的创作,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同学不仅画出了自己对儿歌的理解,而且构图合理,色彩和谐。
“大家画的都不错,还有谁没有交过来?”我准备点评同学们的画。
这时,一位同学慢吞吞的举起了手。这位同学叫马泽铭,特别喜欢画画,语文课本的空白处都被他画满了奇奇怪怪的图画,因此他没少受我的批评。
“你画完了吗?”我的语气里不由带了一丝严厉。
“画完了。”他又慢吞吞地挪过来把画交给我。
“嗯?”我眼前一亮,他选的是《黄豆荚》这首儿歌,“黄豆荚,真可爱,里面住满豆乖乖,秋天到,房门开,豆乖乖呀跳出来,排着队,一二一,走进农民的大口袋。”可是从画面上来看,他的画跟儿歌内容没有什么关系。
看着因为我的那一声“嗯”而渐渐低下去的头,我的心里忽然一动,说:“马泽铭,你来给大家讲讲你画的故事吧!”
他的头猛地抬了起来,正对上我的目光,我看到了里面的惊讶,我对他点点头,打开了实物投影仪,放上他的画,同学们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来。
“这个是太阳公公,它在看好戏......”他开始讲述。
“看好戏?哦,没事,你继续讲。”我听到“看好戏”这个词不由的打断了他一下。
“这个是太阳公公,它在看好戏,这一个白云,它也在看好戏,他们是好朋友。这是第二个白云的眼泪,它很担心,第三个白云拿了石头准备砸太阳......”虽然我很想知道第二个白云在担心什么,但我还是忍住没有打断他。
“下面这个是他做的汉堡,”他指着图画的右下角。
“谁做的汉堡?”我到底没忍住问道。
“那个人,”他不准备向我解释,自顾自的讲着,“他还要捉一些豆子,来做他的大餐,其中一个豆子大叫‘不要,我不要被吃掉’,那个人说‘不行,我肚子很饿了’。”我想,我知道第二朵白云在担心什么了。
“还有三颗豆子,把那个人的手当成了游乐场,他手上的手表是控制游乐场的机器......”多有趣的故事,马泽铭讲完了,同学们却听得意犹未尽,我问同学们:“马泽铭讲的好吗?”
“好!”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掌声送给马泽铭同学。”在同学们的掌声中,马泽铭红着小脸回答自己的座位上。
是不是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着一个童话的世界?我很庆幸没有按照普通的绘画标准去评价马泽铭的这幅画。透过它我看到了孩子们丰富内心世界的一角,我想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给孩子留一个安放这些新奇想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