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课堂上的几种状态,读名师有感
第一阶段是实现由乱到静的提升。
教师刚开始面对新学生、新课堂,无所适从,课堂组织松散,学生各行其是,意外情况时有发生,很多学生处于不学的状态,课堂成了摆设。
这一阶段主要考验教师组织课堂的能力,先让学生静下来,有序起来。这也被称为“站稳讲台”阶段,这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实现静下来到学起来的提升。
这一阶段,教师基本控制住了课堂纪律,学生能按时有序稳定在教室,闲事闲话减少,从外看来,井然有序,教师也基本能开展自己的教学活动;可是教师往往关注不到学生是否真的在参与课堂,如果教学语言沉闷无力,教学环节照本宣科,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课堂也成了坐等下课的形式。
这一阶段,主要考验教师引导教学的能力,由关注自己上课到关注学生听课,能引导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跟随老师的思路,提醒走神的学生回神跟上。这个阶段是关注学生状态的开始,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实现跟着学到能学会的提升。
教师通过连贯的环节设置和教学引导,学生基本能跟随老师的思路前行,可是很多学生处于了假学的状态,预习读书装样子,回答问题顺大溜,课堂笔记不理解,课下作业纯照搬。从表面上看,这些学生完成了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像模像样,可想而知,收效甚微,提升有限。对学生来说,是假学,对老师来说,是无效教学。
这就需要教师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听课状态和效率,同时能够保证课堂环节的有效,重难点突出,开展有效的检测和讲解。这一阶段考验教师落实教学、关注细节的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