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记忆
——参观唐山地址遗址有感
清明长假,与同事相约参观唐山地震遗址。走进公园南门,一尊灰白色大理石雕像映入眼帘:支离破碎的表盘上,时针和分针定格在3时42分,像给游人述说这个黑色瞬间带给唐山的灭顶之灾。表盘破碎,犹如地震时唐山痛苦抽搐的面孔;指针如伸展的手臂,想竭力庇护震中沉睡的生灵。“永远的记忆”——是怀念,是铭记,更是呜咽,向后人诉说那个惨绝的毁灭。
“燕山砀莽,渤海涛平,原丰土沃,河畅渠请……然天行有舛,丙辰之岁,降奇灾于唐山。是时,地维崩裂,城邑颓毁,家园瞬时夷为墟土,繁盛转目化作云烟。二十四万乡亲殁于瓦砾,七千余家庭阖门罹难。悲夫,母子骤然而别,夫妻遽然而散,白发诀英年之子,幼孤失双慈之怙,兄弟阴阳两隔,挚爱音信杳绝.斯人类之巨殇,家国之巨痛.海内同哀,全民共咽。”纪念墙上镌刻着在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中24万罹难者的姓名。正值清明期间,不少游人、家属献花、祭奠。百度得知:地震纪念墙每面高7.28米,代表7月28日;纪念墙距离对面的纪念水池19.76米,代表1976年,预示着生者与逝者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让人永远铭记1976年7月28日这个让唐山人悲恸的日子。慢步在墙前,跟众多参观者一样,虽然不会驻足仔细查看纪念墙上的人名,但在“浏览”的过程中依然心情沉重,在心底默默为他们祈祷:天堂没有灾难,愿一切安好!
纪念水池与纪念墙遥相呼应,瓦砾残砖沉浮在清澈的池水中,也许是在营造那个悲壮的气氛。穿过一道花岗岩铺设的石墩,是一组痛苦挣扎的地震主题雕塑。地震中,母亲拼尽全力守护自己的孩童;解放军抗震救灾;失去亲人后的恸哭;面对震灾的绝望;抗震、自救……每一双眼睛,每一个肩膀,每一个痛苦的人,一组组雕塑将震中的情景再现,虽然经历了40多年的风雨,但痛苦犹在。还有那水池中变形的轨道、屹立着的泡桐树、扭曲的钢梁、断裂的墙壁、散落的瓦砾,都在默默地记录着那个历史的瞬间,记录着24万唐山同胞的痛。听讲解、看介绍,感觉着脚下这片土地的厚重和沧桑!
迈入地下博物馆,看到一幅幅照片、一尊尊蜡像和复原式景观,从劫难篇、救灾篇、自强篇、振兴篇、发展篇,展示了唐山地震造成的灾难和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壮举。整个展厅布局完整,小到唐山市民的日常用品布票、粮票、日历,中到纺车、灶具、床上用品,大到灾情汇报车辆、救灾指挥部、灾后市民临时住所,展厅玻璃地板下还有当时的瓦砾、轮胎、窗棂及工厂遗址,穿梭于展厅之间,仿佛身临其境,再现唐山地震罹难的惨烈情景,通过一幅幅画面,感受到唐山人民经历抗震救灾和恢复生产的悲壮历程。“发展篇”以绿色的背景展现了灾后重建的唐山,绿色、生态、坚固、安全,唐山正飞速迈进一个现代化城市。
“纪念水池和纪念墙遥相呼应,融为一体,这池中水被当地人比作是唐山人永不干涸的泪水。”“水池中两根扭曲变形的铁轨,伸向远方,犹如唐山人挥之不去的曲折记忆。”“水中的泡桐树用特殊的年轮记录着1976年这里发生的一切。”“纪念林如同一只只无声擎举的手臂,宣示着一种力量和精神,她属于唐山市,更属于唐山人民!”断断续续记住了志愿者的解说,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7.8级的大地震是唐山的不幸,遗址公园的建立,有时唐山的幸运,因为这里记录着“凤凰城”的涅槃阵痛,同时提醒后人不能遗忘的历史记忆——永远的记忆。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