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 不朽的丰碑
——参观红旗渠有感
荥阳六小 田利鑫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有幸在学校党支部的组织安排下,于10月27日奔赴河南省林州市的太行山区,参观了举世闻名的、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水利工程红旗渠。
在导游口中,我知道了红旗渠的修筑背景。河南省林县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1960年,以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要“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宏伟蓝图,要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经过反复交涉,山西平顺同意了他们的引水方案,于是建造人工“天河”的计划得以实施,并给这条渠取名为“红旗渠”。
我还了解到红旗渠的施工期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修渠工程浩大,施工
环境恶劣,技术装备简陋,资金和物资短缺,民工每天只有6两粮食掺和着野菜充饥。20万林县民工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上劈山开石,削平1250个山头,架起157个渡槽,打通211个隧道,终于修成宽8米,高6米,全长71公里的总干渠,以后又修成1
500公里长的配套工程,土方工程量达1700万立方米。林县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了这个奇迹,就算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堪称为人力、人智、人气的绝笔。不要说在当时那样的条件,就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也是相当因难的。红旗渠蜿蜒于太行山区崇山峻岭之中的悬崖峭壁上,如同“人工天河”纵贯林县全境。它的建成,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大大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创造了闻名中外的一大观景,令人赞叹。
在红旗渠纪念馆的展厅里,我看到了当年修渠民工用过的铁锤、铁钻和提灯等物品。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幅幅感人的照片,记载着5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
岁月。其中特别让人感叹的,是那幅当年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带领群众扛着铁镐走在修渠大军前列的照片。一个个历史片段让我们为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河山”的英雄气概所倾倒,更让我们为从中体现出来的红旗渠精神所震撼。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像“水利专家”路银、“凿洞能手”王师存、“舍己救人”者李改云、“铁姑娘队长”韩用娣、郭秋英等英雄模范人物,造就出整整一代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人们对红旗渠的动人故事感慨颇多,它就像一部浓缩的新中国历史,把人们带回到那段难忘的岁月。更为重要的是,它带给我们许多新的思考。
走在红旗渠干渠的堤坝上,看着绵绵流淌的红渠水,感受着红旗渠的宏伟壮丽,惊叹和敬仰红旗渠的建设者们,经过不断的艰苦奋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穿越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险滩峡谷,遇山凿洞,遇沟架桥,开山劈路,有排山倒海的气魄,有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胆识。
在无比的震撼中我领悟到红旗渠是刻在太行山岩壁上的一座不朽丰碑。正如红旗渠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样,红旗渠这座丰碑,是一座无字碑,它是一座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丰碑,也是一座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丰碑,更是一座为民执政的丰碑。
通过这次参观红旗渠,使我身心倍受鼓舞,激发了对工作的热情,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坚持发扬红旗渠精神,坚持学习文化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力,争做一名优秀的党员教师。
首先,做一个爱岗、敬业、爱学生的老师。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教书育人,努力去做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习总书记说:“看一个党员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共产党员是先锋,是表率,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提升师德师风,做一名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教师。合格的教师不是终身的。过去是“不进则退”,现在是“慢进则退”,不进将会很快被淘汰,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只有与时俱进,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科研工作方面,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学习、奋进,才能成为合格的党员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党员的光辉形象。
再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发挥党员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党员就要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为教育事业做奉献。其实人民群众对党员的要求很简单也很朴实,一要“干活”二要“干净”。这两条是共产党员的基本功,这两条就能站住脚,就能为人民服务。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就是让党员教师切实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要以“为党旗添彩、让党徽闪光”为主题,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立足岗位作贡献,勇于担当有作为,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在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上见实效。
总之,站在新世纪新阶段,读一读红旗渠的故事,想一想我们今天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弘扬红旗渠精神,以党风带师风,以党风铸师魂,以优秀共产党员为榜样,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做一名新时代的优秀党员教师。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