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壮士断腕反腐败的一面,是刮骨疗毒全面从严治党坚定决心的一面;另一个是党性蜕变,深陷腐败旋涡而不能自拔者的一面,是自甘堕落的贪腐官员的一面,让我们对案件的过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以案为鉴、以案明纪,振聋发聩、警钟长鸣,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马克思主义早已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心是最强大的政治力量,人心比国家强制力更强大,人心向背决定国家的命运。革命战争年代,老百姓之所以将最后一粒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他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为老百姓打天下谋幸福的。但现在有些干部的眼里只有权力、金钱和国家强制力,对人民的不满和愤怒根本就不在意,不把民意放在眼里,成了国家的蛀虫和民众眼中的贪官,远离了民心。人心是最强大的政治力量,人心向背决定历史的基本走势。“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经过历史无数次验证的亘古不变的真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意味着灭亡。我们一定要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把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这样才能深得民心。
从这些曾经的高官讲述中,我们所看到的并不只是简单的反腐决心,还有腐败之所以发生的内在逻辑。比如人性弱点。白恩培说起他的腐败动因是攀比:“眼热攀比,人之本性,常人如此,官员也不例外。”对于这样的人之本性,从反腐的角度讲,这是必须要正视的。人性共通,意味着任何人都可能有犯错犯罪的“本能”。腐败永远可能发生,反腐自然只能“永远在路上”。再如制度漏洞。周本顺关于“站”的说法令人印象深刻:“我出个面帮他站个台,一起吃饭,我什么话也没有说,别人就知道这个人上面有人,这个事都会办得通”。简单一句话,道尽了现实的复杂,反腐的困境。尽管权力的“笼子”在收紧,但永远都可能有疏漏。从这些贪官的讲述来看,腐败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技能,无非就是给商人站台、亲朋“搭权力便车”等,这就意味着制度还不够严密,反腐还极有必要“永远在路上”。
作为一名党员,要如何才能做到清正廉洁,如何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客观真实地认识这场声势浩大的高压反腐?我觉得,要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对于这些贪官们而言,最初并非都是没有理想信念的,在从政初期或许也能够做到坚定理想信念,但随着职务的提升,权力的增大,身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缺乏自身的学习与党性修养时,理想信念就有了松动,各种想法就多了,一旦理想信念不那么坚定,自然就把风清气正抛到了脑后,就滑向了腐败深渊。专题片中的落马高官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外界的物质诱惑,以及家人、子女在其中充当的特殊角色,人情世故也好,人生不同阶段的困惑也罢,这些乍看起来不起眼的诱因,很多党员干部都会遇到,甚至不可避免,但绝不是腐败堕落的理由,本质上都是个人理想信念的动摇,为个人打算的贪欲占了上风。其次,要严实党内的各项规矩。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从贪官们的落马教训来看,关键就在于缺乏规矩意识,不仅没有管好自己,更没有管好自己身边的人。白恩培在云南主政的十年里,妻子办事收钱,儿子经营生意,他都在幕后默默地支持;李春城直接或者通过其妻等人非法收受财物,最终都落得个身陷囹圄、世人唾骂的下场。管好自己身边的人,并不是一句妄语,而是要时刻敲响警钟,从严要求自己的身边人。最后,要时刻不忘人心向背这个“指南针”。为什么要反腐?因为反腐顺应民心。腐败伤害民心,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直接会影响到各级干部的价值观,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谓上行下效,就是这个道理。对党和党员干部,人民的心中自有一杆秤,人心向背是最公正的砝码,也是唯一的砝码。人心一旦失去便很难再挽回,党员干部们更应做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中,我们必须顺应民心,凝聚民心。
正如片中所说,中国共产党赢得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但,不是一次选择就可一劳永逸。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绝不是一阵风,作风建设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长期净化党的肌体,党才会不忘初心、不变初心,民族复兴的伟业才能如期实现。“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情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全体党员应时刻不忘习总书记的话,坚守着对人民的承诺、对世界的宣誓。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