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讲好历史成就。这几年,我们在全省组织发动千军万马决战贫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战役。五年来,全省贫困人口从625万减少到171万,贫困发生率从9.6%下降至2.7%,贫困村退出6206个,贫困县摘帽20个。这五年,是贫困群众获得实惠最多、幸福指数最高的五年,也是我省减贫成绩最好、扶贫成就最大的五年。全省扶贫宣传工作要坚持正面宣传的方针,主动协调和配合各级宣传部门,组织各级各类媒体记者赴贫困地区开展采访活动,广泛宣传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物质成就、工作成就和制度成就,全方位报道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进步和贫困面貌发生的重大变化,多角度报道广大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立体展示贫困群众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精神状态发生的明显改观,全面展现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生动局面。
四要讲好脱贫故事。讲好扶贫脱贫故事是扶贫宣传工作转变方式、贴近生活、走近群众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如何讲好扶贫脱贫故事,做好“看不见的宣传”,很是考我们的手艺。需要把握好三点。一是我们的心中要时刻带着真感情。感情是我们讲好故事的灵魂。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弱势群众、贫困老乡,对待他们要有发自内心的
真情。这就需要我们心怀一颗仁爱心、百姓心,感同身受地讲述他们真实的生存之艰、生产之困、生活之难,尊重他们的自尊,表现他们自力更生、与贫困斗争的顽强精神。这样,我们讲出来的故事才会“泪点满满”,才能真正打动人。二是我们的身上要主动粘点泥土味。讲扶贫脱贫故事不是写小说、拍电影,可以天马行空、随意发挥。要写出基层干部脱贫攻坚的感人事迹和贫困群众真实的生活状态,需要眼睛向下、身子下沉,亲自到基层一线、农家小院去体验生活,用情去感受基层扶贫干部的酸甜苦辣、贫困老乡的喜怒哀乐,用心去探寻贫困乡村干部和贫困群众的心路历程,注重从人性的角度去挖掘最感人的力量。这样,我们讲出来的故事才会“看点多多”,才可近可信。三是我们的笔端要尽量去掉八股气。讲老百姓的故事又好比写小说、拍电影,而不能用“八股文”式的写作文风。我们要在全省深入开展“万千百十”
文学扶贫,运用鲜活灵动的语言来表达,拍出、写出更多像《索玛花开》《高腔》《通江水暖》那样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力作来。要本着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则,用小说的笔法、电影的手法,生动曲折地来表现,善于运用平民的视角成就典型的高度。这样,我们讲出来的故事才会“爆点连连”,画出最大同心圆。我们要知道,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都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在全面总结脱贫攻坚物质成就的同时,又要结合本地脱贫攻坚实践,着手提炼扶贫精神。提炼扶贫精神,要立足于全国、全省和本地脱贫攻坚的大局,着眼于扶贫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准确抓住脱贫攻坚蕴含的实践灵魂、工作品格、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核,确保提炼出来的扶贫精神具有广泛的认同度和独特的魅力,能够引起大家的思想共识和精神共鸣,充分展示我省脱贫攻坚的伟大创造和强大力量。
三、如何当好扶贫宣传工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干部除在政治上可靠外,总需要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脱贫政策的传播者、精准扶贫的推动者、脱贫历程的记录者、百姓冷暖的守望者,更好地履行新形势下扶贫宣传工作的使命任务。
一要锤炼脚力。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就要求我们当一名“泥腿子”式的扶贫宣传干部,主动走向一线、深入群众,腿脚要勤、步伐要快、脚印要深,在思想上亲近群众、在行动上走进群众、在工作中服务群众,真正把贫困地区的现状搞清楚,把贫困群众的需求搞清楚,把脱贫攻坚的问题搞清楚,多学习基层鲜活经验,多积累基层工作经历,多宣传群众身边典型,不断增强扶贫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要锤炼眼力。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是被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炼出来的。扶贫宣传干部也要不断地炼好把握形势、把准大势的眼力,做到眼光敏锐、眼界开阔、眼神好使。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扶贫宣传的关键点和要害处,见人所未见,察人所未察,深入挖掘脱贫攻坚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灵敏捕捉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闪光亮点和新闻素材。要盯紧网络媒体,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置涉贫事件、重大舆情,切实把舆情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三要锤炼脑力。爱因斯坦说过,“只有你的眼睛能看见东西,那是不会发现什么的,还要你的心能思考才行。”做好扶贫宣传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增强脑力,有理论、有思想、有思考,让脑子动起来、学起来、活起来。扶贫宣传工作者要善学理论、善用政策,把学习理论、运用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要勤于思考、精于策划,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科学策划脱贫攻坚重大宣传活动、重点新闻报道,把握扶贫宣传的时度效,抢占时机、道义和表达制高点。
四要锤炼笔力。邓小平同志说过,“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不懂得用笔杆子,这个领导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脚力、眼力、脑力最终要通过笔力体现出来,增强笔力就是要求我们做到心中有好思想、手中有好文风、文中有好内容。简单地说,就是要写得好、说得好、唱得好。特别是要在提高表现力、传播力上下功夫,积极创新写作方式、新闻样式和传播形式,开展个性化创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多一些鲜活人物、生动故事和群众语言,少一些抽象概念、呆板说教和空洞口号,拿出更多的群众喜欢看、喜欢听,有感染力、有生命力的脱贫攻坚好新闻、好作品。
四、如何把握我省扶贫宣传工作具体要求
新阶段,我省扶贫宣传工作需要推动实现“四个转变”的工作要求。
一是推动扶贫宣传工作由新闻报道向舆论监测转变。当代的传播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单向式的传播变成多维、立体、几何式的传播。现在人人都是“自媒体”,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传递者,又是消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哪怕就是一个舆论小事件、小热点,经网媒一放大,就会如“蝴蝶效应”一般,掀起轩然大波,足以成为舆论焦点。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到现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网民的关注。舆论应对的问题成为扶贫宣传工作的一大难题,也是一个工作重点。近年来,我省脱贫攻坚之所以没有出现大的舆情,关键就在于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能够及时发现、提早应对并妥善处置。大家要时刻关注脱贫攻坚舆情动态,及时分析舆情信息,做到重大舆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切实增强防范和化解舆论危机的能力。对于突发事件和重大舆情,要先入为主,迅速响应,主动引导,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客观、权威公正的信息。在关键时刻、重大问题上要牢牢把握话语权,掌握主动权,最大限度地消除负面影响。
二是推动扶贫宣传工作由传统方法向现代前沿转变。宣传手段是做好宣传工作的“船”和“桥”,直接影响宣传的效果。现代传播条件下,“一招鲜,吃遍天”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了。要从新闻传播的视角,着力更精、更细、更准,拿起宣传报道的“十八般兵器”,统筹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充分发挥好“报、台、网、微、端、屏”综合传播功能,加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网络信息前沿技术在扶贫宣传实践中的应用,提升个性化定制、精准化生产、智能化推送的水平,形成脱贫攻坚主流舆论“矩阵”。要在继续精心办好行业杂志、政务简报的同时,要花更多精力建好局机关门户网站,拓展微博微信和政务发布厅等平台的功能,主动设置议题,开展交流互动,把“网言网语”说精彩、说漂亮。要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大力宣传“四川扶贫”产品公益性集体商标、扶贫项目资金互联网记账、帮扶干部大走访活动,推动广大扶贫干部运用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和手机APP开展工作,推动脱贫攻坚由“苦力活”向“技术活”转变。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