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导演的邓超,追求的是一个无缺点的完美父亲形象,他不在乎这个形象是如何建立以及有没有可能建立,而是简单粗暴的,就是要成为他。
影片创造的则是一个超现实的教育方式,尽管这种教育本身就萌芽于虚幻当中。
我认为,邓超在《银河补习班》中出现的问题,已经不在讨不讨论应试教育这个话题本身,而是他企图脱离实际、抛弃生活,去触碰超出电影范畴以外的自我标榜,以达到成效甚微的艺术满足:他幻想自己是超人,是儿子的英雄,家长的榜样,教师的追求。
更有甚之,他要让你觉得,他就是他的电影。
哦,这倒也没错。
看的出,邓超作为父亲,心中对孩子有爱,想通过电影表达成为好父亲的愿望,亦或是希望孩子被教育成功的愿望。所以我说他虽卖烂梗、忽悠人、耍鸡贼,但特别真诚啊。
金曲人生,他的歌单很土,却意味深重——生怕你听不懂,传播的是时代的召唤,大潮流下的细微情感,这难道不是在哪个年代都流行?
行。
全世界最会讲道理的爸爸和最神童的儿子,在电影里制造苦难,打击恶的,宣扬自我。最艰难是,还要时刻顾及喜感。拼拼凑凑的春晚梗,前两年的网络俗段和拿现成的老金句:借了个第一次当爸爸、第一次做儿子的梗,草率结尾。
您是第一次当爸爸,但总不是第一回当导演了吧。头脑简单的痴人说梦,还想来几回?
这一切,都非常的魔性。所以我全篇都不敢说这是什么鸡汤,电影里暗藏着的卖血式教育,一点一滴可都是毒啊。
以上,对于《银河补习班》,观感真是七上八下,五味杂陈。“高光时刻”有点《飞驰人生》韩寒附体的意思,傲娇救援那里气势又不输《流浪地球》般豪勇,最后为祖国加油,全民族的骄傲,《战狼》上身。这得算是全中国的儿子啊……我有点理解开头那句宣传语的意味了。
就这点看,我挺震撼的。
父母的爱与陪伴为主,素质教育为辅!
很多人认为这篇电影是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比。但我觉得那只是其次的。父母的关爱与陪伴最重要!首先在优秀之前,我们得学会做一个“人”。
先抛开电影上一切逻辑上的问题。
先问一个问题。难道孩子的成长上成长的过程中就只有学校和成绩吗?父母的爱难道就不重要吗?
马飞被送入一个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的住宿学校,这是他以及他们的初中生活。在这个生活里,他们只有同学、老师、制度和成绩。那么父母呢?他们不在。在这个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年纪,父母不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或者说,是他们缺席了这个位子! 好,现在代入一下你自己。在十一、十二这个年纪里,你爱上了学校还是更想和父母在一起?
影片里有这一个片段:马菲的妈妈和他的后爸因为生意上的原因要离开,如果他们真的离开并且马飞的亲爸没有来的话,他不就成了一个留守儿童了吗?孤零零的在一个大房子里,守着一张张空凳子。
(现在的你已经经历了很多,所以你会觉得当年一定要好好学,一切都是为了未来好,可当时的你不过也只是个孩子爱玩、爱跳、爱奔跑,最亲近的人就是父母)
马皓X(我忘了叫啥了)他不过只是第一次当父亲。他愿意陪孩子学习,陪孩子玩,他虽然不富裕,但他没有让孩子愁吃愁穿。可以说他是做了一个父亲应尽的职责。他教了马飞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些都是父母该教的,在学校里学不到的。
我为什么会觉得“父母的关爱为主,素质教育是其次!”
答:第一点:全篇并没有说在应试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不优秀,而且墙上挂着的都是那些孩子。第二点:全篇也没有表明在素质教育下的孩子是多么多么的优秀,没有根本就没有。嗯,马飞只是知道了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学习,这个是他爸教他的。 第三点:开始马飞他爸教马飞“独立思考”,在影片的最后,马飞体现出的也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用于冒险探索的精神!第四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也就只是浮层表面,只是一个社会形态。(对于两者是教育局的事了)不管社会怎样,难道在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不是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吗?
虽然现在这个社会上父母的关爱和陪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种种原因!这不正是影片所想要呼吁的么,希望父母多陪一下孩子。
都是第一次当爸爸,第一次当儿子第一次学着当,第一次学着陪伴与关爱!
(我也觉得靠近前十是个败笔【摊手】不过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一个夸张的对比手段罢了!)
来自 豆瓣App
赞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