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由白居易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高中作文网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
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草木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年 。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王孙:贵族,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茂盛的样子。这两句借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题《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高中作文网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传说自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即今天的西安)考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看看他的姓名,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及至披阅白居易的诗,读到这首《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从此名声大振(见张固《幽闲鼓吹》)。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起句实赋草字,在一望无际的古老郊原上,草木繁盛,一岁岁,一年年,枯荣交替,不知经历了多少春夏秋冬。这两句平平淡淡地如实写来,看似无奇,实则揭示了那片古老草原上草木繁荣与枯败的自然规律。而作者以“离离”二字冠于句首,则给我们造成一种春草繁茂的印象。《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张衡《西京赋》:“神木灵草,朱实离离。”“离离”是用来描写一种果实累累,枝繁叶茂的状态。所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二句的重点在“荣”,而不在“枯”。这就为下面的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了铺垫。据说此二句尤为顾况所赏识,原因在于它不仅展示了草木的顽强生命力,而且揭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象征人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极言春草的茂盛、原野的阔远及春日的和煦。“古道”、“荒城”紧扣题中“古原”,用人事的代谢与自然界的光景常新作对照,以“侵”、“接”二字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传神写照,可谓善于体物.末句卤草关合人事,远送王孙。王孙借指作者韵朋友。用春草之繁茂借喻别离之情的传统,由来已久。《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白居易则极尽描绘春草繁盛之能事,而结句用,“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将抽象的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语语如在目前,魂销黷黯,不胜其苦。当初受到顾况的如此赞赏,也就不奇怪了。 原载:《白居易诗歌赏析》
【讲解】
诗题一作《草》。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是古人学习作诗,或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诗题前一般冠以“赋得”,类似咏物诗的“咏”。
这首诗是白居易第一次赴长安应考的习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据唐张固《幽闲鼓吹》和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白居易一到长安,就带着诗作去拜谒顾况,以求赏识。顾况是当时享有盛名的诗人,宰相李泌的挚友,当时任著作郎,掌撰碑志、祝文、祭文。拜访他的人极多,能得到他赞誉的却很少。起初,顾况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少年很不以为然,见他姓名中有“居易”二字,便调侃说:“长安米贵,居住不易呀!” 但等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前两联时,不禁大为赞赏,随即改口说:“有才如此,居亦容易!”这是一则广为流传的逸话,未必凿然属实,但此诗在当时即为人们传诵,则可以想见。
句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古原上的草啊,一丛接着一丛,一年有一度枯萎也有一度繁荣。开篇破题面“古原草”三字。“离离”,茂密繁盛的样子,这里形容草遍地都是。“一岁一枯荣”,道出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不已的生长规律。作者不说“荣枯”,而说“枯荣”,强调了草的强大的生命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火燎原,枯草成灰,却怎么也烧不尽;春风吹拂,小草复生,大地又是一片绿色。清代田雯《古欢堂集》卷十八说:“刘孝绰妹诗:‘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生。’孟浩然‘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此联岂出自刘欤?白乐天咏原上草送客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之意,分为两句,风致亦自不减。古人作诗,皆有所本,而脱化无穷,非蹈袭也。” 白诗此联一写枯,一写荣,语意简洁流畅,对仗自然巧妙,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所以成为了卓绝千古、过目难忘的名句。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这首诗的接受史证明:这一看法的是没有眼光的。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高中作文网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春风习习,蔓延的芳草,掩没了通向远方的古道;晴日照耀,翠色一片,连接着荒芜的城池。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古道”、“荒城”紧扣题面“古原”,与命题作诗要求极恰切。这两个词蕴含着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有静止、凝重的气氛;“远芳”、“睛翠”与之形成对照,生存竞争力之强由此可见。一个“侵”字,一个“接”字,以铺叙的手法,进一步渲染了春草的无限生机。
充满诗情画意的、富有生命力的春草,与“古道”、“荒城”结合起来,不仅意境别致,而且为尾联的送别提供了环境。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又要送你远去,繁盛的青草仿佛也充满了离情别意。尾联关合全篇,结清题意,点出送别之意。“王孙”,公子王孙,此指所送之人。“萋萋”,指青草繁盛纷乱的样子。《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游子。这里变其意而用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平添送别的愁情。
评解
这是一曲野草颂,更是一曲生命颂。“草”,作为中心词,构成全诗意境的主体意象。全诗借景写情,蕴含深刻,刻画形象生动,用语自然流畅,意境浑然完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一定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情,语语有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在“赋得体”中,为千古绝唱。按“赋得体”的标准,此诗的结构也堪称严谨妥当: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然而,此诗佳处,远不止于此。其为名作,实因意胜,即赞美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
有人说此诗别有寓意,是喻小人去之不尽,或者是喻世道治乱循环等。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附会。这首诗正如清代屈复编选的《唐诗成法》所云:“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余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陈才智)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中英对照翻译】
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GRASSES
Bai Juyi
Boundless grasses over the plain
Come and go with every season;
Wildfire never quite consumes them --
They are tall once more in the spring wind.
Sweet they press on the old high- road
And reach the crumbling city-gate....
O Prince of Friends, you are gone again....
I hear them sighing after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