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会与很多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有很多人因为与你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同,与你的思想志趣不同,他们会成为你记忆中的匆匆过客,很快就被格式化了。而有的人,虽然与你相处的时间不长,却因为他的品性、他的志趣、他的幽默、他的才华像一块块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你,牢牢保存在你记忆的硬盘里,让你常常想起,老文艺青年便是其中的一个。
老文艺青年何许人也?老文艺青年是湖北谷城县五山镇,一位中年语文教师兼美术教师,他叫杜权成,今年46岁。除了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外,他还有许多令人羡慕的身份,比如:荆楚楷模、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杜权成家庭图书馆馆长、襄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襄阳美术家协会会员、谷城县美术教师联谊会的秘书长、谷城县残联精协主席和市残联精协副主席、全国第一家农家书屋主人、谷城资深文史学者等十几个头衔,他在我们广大的山区教师眼里,是一位了不起的名副其实的名人教师。
我与杜老师相识于2015年8月。当时,湖北省教育厅启动“国培计划”:湖北农村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置换培训项目,选在湖北文理学院国培点。8月初,正是盛夏炎炎烈日炙烤的时候,我们相聚在襄阳湖北文理学院。
第二天里,班上选出班长、学习委员及7个组长。我与杜权成都是组长,他还是学习委员。在自我介绍时,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1.7米左右的中等身材,身体微胖,圆脸上红光焕发,发亮的光头——很酷的派头;黑色边框眼镜——文雅的风度;花格子的短袖衬衣、淡蓝的牛仔、崭新的运动鞋——精干、豪迈,从头到脚,风度翩翩、文质彬彬。他的语言轻松幽默:“我是谷城县五山镇的一位普通中学教师,我的网名叫‘老文艺青年’,”他把头摸一摸,很滑稽的样子,大声问我们:“我老不老?”大家哈哈大笑起来,有人怪笑着喊到:“老!”有人嘻嘻地叫着:“还年轻呀!”他举起双手示意大家不再争执,“你们答得都对!我教了20多年的书,聪明绝顶,头上光光没根毛,肯定是‘老!’;但我今年才43岁,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规定,我还是青年,天天沉浸在读书、写作、书法、绘画、摄影、收藏艺术创作之中,心态自然就‘年轻’,我这个有些矛盾的网名,你们肯定忘不了……”如潮的掌声瞬间哗啦啦响起来,看着他那镜片后面炯炯的眼光和自信的样子,我从内心里感到这个人非同一般。
我们在襄阳的学习近三个月,分集中培训,进名校实践,最后成果展示三个阶段。真正我与杜老师交往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半月左右。我比他年长三四岁,都爱好文学,所以,谈的还挺投机。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谈论读书写文章和投稿的一些趣事,他侃侃而谈,掌故颇多。他也师范毕业,后来又在职进修拿的本科文凭,我们的经历有些相似,在一起共同的语言就宽泛了许多。他待人热情实在,乐于助人。各小组编简报期间,我很为难,因为我的电脑技术还处在菜鸟级,从电脑上排版、编辑,他都热情帮助指导我,我甚是感激!闲暇时,我们一起参加游古隆中、习家祠名胜古迹,他不仅给大家当导游讲传说故事,还热心为大家不停地拍照,让人感动。在离别之际,他还策划、主持了一台晚会,会上还热心为两位年轻男女当红娘,尽管那两位年轻男女最终没有走到一起,但他那种乐于助人的品质让我敬佩!
分别之际,他送了我一幅小楷的毛笔书法《陋室铭》的作品,我一直珍藏着。置换学习结束了,我们天各一方,但是,我们的友谊尤其是读书写作的交流并没有终止。我们双方都以“湖北文理学院国培群”为平台,在上面广泛交流教育教学、读书心得、写作动态之类的东西,他常常有惊喜带给我们分享,比如,他上了“襄阳乡贤榜”,发表在《襄阳晚报》上的新作,后来又被湖北省委宣传部评为“荆楚楷模”等等,我都会热情地给他写打油诗点赞或者及时评价赞美。他也很高兴地评价我发表的文章,并不断鼓励我多投稿。后来,通过他的qq空间,阅读他的日志,我才真正了解到杜权成老师,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是教育界收藏界的文艺名人了。2010年7月14日的《教师报》盛赞他这位湖北省艺术教育名师、襄樊市骨干教师为“另类师”,因18年来,杜权成收藏了启功、刘大为、徐本一、陈立夫、王冬龄、叶一苇、钟鸣天、王树人、孙毅、舒乙、贾平凹、张骏、邓野、涂廷多、刘仲杰等1000多位名人名家书画真迹。利用艺术馆收藏的书画免费供人参观育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退役上将李景送给他“收藏将军”这个光荣称号。18年来,他辅导的200多名学生在全国、省、市级美术比赛中获得多种等级奖。2010年7月22日,《书法报》赞誉他“连续七年被湖北省教育厅表彰‘优秀书画指导教师’”。杜老师年轻时就声名远播,只是以前我们不相识,不了解罢了。
2016年9月,因“杜权成书画收藏馆10多年来惠及20万余人次,为山区群众接触高雅艺术、读书等提供了便利,影响了当地的文风、民风,促进了地方文化发展。”杜权成老师当选为湖北省“荆楚楷模”,这一下子,杜老师又成为了“报纸上有字、广播里有声、电视里有影”的“大名人”。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杜老师名声大噪后,省内外十几家新闻媒体上门采访他,平常有规律的教学生活打乱了,他不得不与同事调课然后补上,记者追到家里,妻子的生活也被打乱了,教学洗衣做饭常常被打断,无奈地去接受采访,由于日程安排的满满的,所以,闲暇时写文章、书画创作就耽误了许多。他在网上诉苦烦恼多,我打趣他:“名利双收,吃了烧饼耍脆话。”他苦笑着说:“老哥嘲笑我。不过,话又说回来,名人有烦恼,也有名人的好,现在退稿少了,很多报刊向我约稿,发表的文章倒是越来越多了。”我好生羡慕,看他qq日志,单是2016-2017在《襄阳日报》、《襄阳晚报》就发表了79篇文章。成了名人的杜老师,他身上的那些朴实、热情、好学、坚毅、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仍然没有变,我感到有这样一位志同道合的文友而十分自豪,我也为他能在名利的圈子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追求高雅情趣而十分庆幸。
静下心来思考良久,我从名人老师杜权成这位老文艺青年身上,看到了他成功的许多重要因素。我不想刻意去仿效他,成为他那样的名人老师,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热爱教育事业的山区老师,作为一名平凡的热爱读书写作的文学老青年,我感到杜老师就是一个标杆,一个榜样,一个楷模,一个很值得我去向他学习的人。
学习他立足本职甘做人梯的精神。杜老师在学校教语文和美术课。学生姚安琪在《杜老师二三事》作文中写道:“杜老师上语文课以幽默和风趣著称,他的课让我们感到很轻松,就算是爱走神的同学也会收敛几分随性。他是一个语言大师,张口就是顺口溜,成语、歇后语、古诗词信手拈来,偶尔还会来两句英语,让我钦佩得五体投地。他上课很有鼓动性,即便是传销组织?骨干恐怕也甘拜下风。他每天坚持送给我们一条自己撰写的励志格言。昨天写的是:‘今天苛求自己,为了明天少出洋相;今天甘心吃苦,是为了明天不吃苦或者少吃苦;今天拼命的付出,是为了明天更多的获得。’他的格言,我们每天都会自觉的工工整整的抄在笔记本上。”他让学生写作文,自己每次都先写下水作文,学生们欣赏到老师的美文,不仅更佩服老师,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他因为自己写下水作文,亲自感受到了学生写作文的辛苦,所以,出作文题就更切合学生实际,作文指导也有的放矢。他教美术注重自己示范和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写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0多年来,杜老师不遗余力,利用大量业余时间辅导学生习作和美术创作。辛勤的汗水滋润着成长的幼苗,阳光雨露下,幼苗终于长大开花结果。截止到今年7月初,杜老师教的学生在全国、省、市、县各级作文和书画大赛中,前后有300多人次获不同等级奖,杜老师自己也20次被教育部和教育厅表彰为“优秀书画指导教师”。杜老师凭着骄人的教育教学业绩,刚到40岁就成了一名令许多人羡慕的中学高级教师。
学习他读书写作勤奋不辍的精神。杜老师第一学历不高,是师范,他能有今天的骄人成就,这与他孜孜不倦地勤奋读书分不开。杜老师常说:“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书。”他的书画馆里藏有12800多书,他看了大部分,有时需要,还往新华书店买和到县图书馆借。他读书喜欢记笔记和写札记,他坚信“好记性跟不上烂笔头。”他常在网上与我交流中外名著的读书心得,比如卢梭的《瓦尔登湖》中作者的那种超越孤独的沉思和语言的精致美。我感到他是在静心阅读,深入阅读。古人言:“腹有诗书气自华。”难怪他说话写文章,都有一种文人特有的儒雅与气度。杜老师每天都坚持写日记,25年来从不间断,先是用笔写在本子上,后来就用键盘打在qq空间日志上,他的微博也每天更新,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在读师范学校时,他就喜欢写作,当第一篇文章发表在报纸上时,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坚持写下去,成就作家梦,20多年过去了,在写作的道路上,留下了几多艰辛,几多甜蜜,写作的甘苦寸心得失,只有他自己知道。如今他已经在各级报刊上公开发表1000多篇各类文章,成了名副其实的作家。
学习他扎根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杜老师的书画收藏馆,立足当地社会,服务当地群众。10多年来,无偿为学生、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参观、服务,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作为老师,他自觉地开发挖掘本地茶文化、名俗文化等优势资源,拓宽了学校教育活动区间,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了突出贡献,所以镇长、县长都表扬他,县委书记还赞扬他是“五山教育界的好党员好老师。”暑假里,他不顾炎热,多次采访当地长相厮守18年的残疾夫妇将他们同命相连,心酸的故事报道给世人,令人动容。寒假里,他义务给村民们写春联,手冻僵了也毫无怨言。镇上民间老年艺术团请他写快板词,他乐呵呵地接受,玉皇茶庄老板请他指导女生表演茶艺,他应声就去。每年镇上举行腊月里的“民俗文化节”,他都积极参与策划、撰稿,不计报酬。杜老师这种根植群众接地气的社会实践和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丰满了他的文章和画意,也展现了他宽广博大的文人情怀。
学习他经营家庭热爱生活的精神。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能够稳定美满幸福,那么这个家庭中的人的幸福指数就会很高。杜老师的家是标准的三人小家庭。夫妻俩都是老师,女儿在川大读书,小家庭里充满着和谐温暖,更充满着浓浓的书香味儿。杜老师爱读书,爱收藏书画,无形中妻子也夫唱妇随,闲暇时,妻子也手不释卷爱上阅读,有时还写点小文章让丈夫帮着修改,目前,妻子也在《教师报》、《襄阳教育》等报刊上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妻子被丈夫戏称为:“家中一枚文艺老婆”。丈夫每每发表文章,妻子总是先睹为快,还乐滋滋地经常帮丈夫取稿费。女儿在书堆里长大,耳染目濡也爱上了读书,而且眼睛竟然读近视了,妈妈自然很心疼,嗔怪杜老师对女儿影响“坏”了。女儿读书很用功,考上“211”川大,虽然读理科,却有文艺才华,在川大担任《川大文学》副主编,让父亲感到很骄傲。前几天,杜老师在群里秀女儿被清华大学研究生部录取,要硕博连读的消息,群里一片惊叹声!这真印证了一句流行的话:“家长优秀,儿女辉煌!”多年来,杜老师家庭曾多次荣获“文化之家”“湖北省十大书香家庭”“全国书香之家”等美誉称号。
记得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与师生座谈时倡导做“四有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我想,老文艺青年杜权成,不就是我们教师里面的“四有老师”吗?向他学习,就是见贤思齐,向他学习就是做好老师的人生追求!
名人老师杜权成,这位老文艺青年,人到中年,可谓家庭事业双丰收。他的成功用冰心老人的一句诗来形容最贴切不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2018/8/1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