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中六章》之三
我知道首阳山还是少年时学到一个成语典故,叫“首阳采薇”。和另一个成语典故“不食周粟”一样,说的都是周武王灭商建周,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不愿做周的臣子,宁肯到首阳山上采食薇菜,也不吃周朝食物,直到饿死的故事。
那时因为年龄小,只记住了一座山,叫首阳山,因其列群山之首,“日出之初,光必先及”而得名。也只记住了一个信条,叫做人一定要坚守气节。
后来得知,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山叫首阳山,且都与伯夷、叔齐有关。如河南偃师、山西永济、山东昌乐、陕西周至、河北迁安、河北滦县,甚至辽西等等。
离我最近的是我们甘肃渭源的首阳山。据古书记载,早在周秦时,就有了首阳山之名,西汉时因山命名有了首阳县。在古丝绸之路上,它是非常有名的宗教胜地。
遗憾的是,虽然我在甘肃工作、生活了六十多年,却一直没有机会来看看这山,来看看山里的薇菜。
翻过一座不是很高却很险峻的山后又经过一个村落,雨又下起来。一个村民披着一块白塑料布,踩着泥泞迎面走来。我松开油门,缓缓停在他身边问路。他指着对面一座山说,那就是首阳山,前边路口立着碑呢。
果然,我们在一个三岔路口,看到高高耸立的一座三棱形碑式标志,上面有首阳山字样。
这时,雨更大了。我没有停车。右转弯驶过一座木桥,又跑了四五公里,终于看到了山门。山门前是一个开阔的广场,也是停车场。没有车也没有游人。两边买东西的摊位也停业了,大大小小的货亭都蒙上了防雨的彩条布。
山门是一座宏伟霸气、古色古香的彩色牌楼,楼顶有“首阳山”三个金色隶书大字。
山门两侧一幅金色对联:
互让君位大义厚德誉华夏
耻食周粟亮节高风贯古今
下联赞誉的是上面说过的伯夷、叔齐首阳采薇,不食周粟,上联则是对他们互让君位的褒扬。
伯夷、叔齐都是商末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国君的儿子。伯夷是长子,叔齐乃幼子。中间还有一个次子。相传,孤竹君遗命立叔齐继承君位。孤竹君死后,按礼制,当由长子继位,故叔齐决定让位给伯夷。伯夷觉得,虽礼制如此,但也不能违逆父命,于是坚辞不受,并逃往国外。后来,为了遵礼制,叔齐也不继位,还逃去和长兄一起生活。几千年来,他们的故事,成了后人眼中抱节守志的典范。
走近大牌楼,游人通道没有关闭,也没有工作人员。立在门旁的一块牌子上写着“景区正在维修,注意安全”的通告。我看到大门右侧有一个施工车辆进出的通道,于是开车进入了景区。
进去不远就是上山的小路,窄得连一辆车通行都很艰难。路两旁是幽深茂密的原始森林,伸出的树枝握着手搭起一条低矮阴暗的绿色的长棚。车缓缓地在棚中前行,耷拉下来的枝叶不时剐蹭车顶和车门。雨水携着黄泥从上面流下来,车轮不断打滑。路边缘被雨水泡软了,我提心吊胆起来,生怕车轮一滑陷进泥里。我真后悔开车上来。可是,在弯弯曲曲的狭路上又无法回头,只能硬着头皮往上开。为了防备上面有车下来,我不断地按响喇叭。
约二十多分钟,我幸运地把车开到一个堆放沙土石料的场地。几个四川口音的工人对我说,好在雨天施工车辆停工,不然,碰到下去的车就很麻烦。
场地一头,有伯夷叔齐采薇时坐在悬崖边山坡上交谈的雕像。我想起南宋有个著名画家李唐,在南宋与金国对峙,朝廷中很多官员丧失民族气节、主张投降的时候,他画了一幅《采薇图》,描绘的也是这样的画面。画作生动传神地展现出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精神,谴责了投降变节的卑鄙行为。这幅雕像是否取自李唐的画作,不得而知。
雨很大,老伴穿着雨衣聚精会神地观看雕像。雕像摆放的歪歪斜斜,显然是临时搁置在这里的。
场地对面正在修建庙宇,去伯夷叔齐居住的土屋的石阶上都堆满了砂石。我们想绕路上去,一个民工模样的人扛着铁锹过来,劝我们下山,说上面塌方了。还说,雨要再大一点,下面也随时有塌方的危险。
听了他的话,我急忙开车下山。回去的路虽然没塌方,雨水冲下来的淤泥却多了许多。有一段路已经被泥浆盖住,看不出路的模样了,车开过,车轮打滑,车忽左忽右,一扭一扭地跳起摇摆舞。
还算有惊无险,我们平安回到停车场。
下一站,我们去闻名遐迩的定西灞陵桥。
2018.7.10夜,初稿于会宁。7.17修改于白银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