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难忘儿时储冬菜》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出生在大西北。每到冬季,天气严寒,大地寸草不生。人们冬天只能吃夏秋季晒的干菜和秋季腌制的咸菜。
每到西红柿最丰盛价格最便宜时,有条件的家庭,就会买上一堆西红柿,用刀剁碎装进瓶子里密封放在锅里蒸。等蒸熟后就是西红柿酱,保存起来留着冬天食用。普通农家一般吃野菜。儿时,秋天的野菜非常丰盛,我和小伙伴们提着竹篮挖回灰菜。母亲会将灰菜晒干,装在蛇皮袋里储备。到了冬季,每天中午做面条时,取出一小把用水泡软后下锅。
我记忆最深的是母亲做腌制大白菜,每年大白菜大量上市时,母亲会装备一口大缸洗干净,然后将一大堆大白菜洗净后切成两半,再一层一层地往白菜上撒盐。过两个小时后,白菜会出水,将水控干后再继续往上一层一层撒盐和辣椒面,随后给每块白菜来个“全身按摩”后再摆放在缸内盖上盖。过几天白菜就腌制成功了,到了冬天,每顿饭取出几片白菜叶切成细条可生食也可小炒。
大葱是农家过年招待客人做葱花面的必备品,然而,腌制出来的大葱吃不出葱味儿,于是,农家人会打个两三米深的地窖,将大葱放进地窖里,这样,大葱在地窖里能够存放很长时间。地窖不只存放大葱,还可以存放红萝卜、白萝卜、土豆等蔬菜,有时农家人还会选一个半生不熟的西瓜放在地窖里,等到大年三十取出来,成为年夜饭最为珍贵的食品。
如今的大西北,地窖早被填平,大缸也找不到踪影了。到农村,田里随处可以看到大棚蔬菜,蒜薹、西红柿、黄瓜、油菜、茄子等等,任何新鲜蔬菜冬天都可吃到。由于交通发达,就连南方的一些蔬菜,大冬天里西北人也能在商场随手买到。然而,我常常怀念儿时母亲做的腌菜……
二、慰藉心灵的食物
我的老家在陕西杨凌的一个农庄,小时候,
家乡人以食面条和搅团为主。那时庄稼收成不好,因玉米产量高,小麦产量低,于是吃面条成了奢侈品,一般家庭还是吃搅团多点。
搅团的做法很简单,把水烧开,把玉米面往锅里撒进去,要一边撒一边搅,锅底下同时还得有文火烧着。等搅团熟了,往调好汁的碗里舀上一大勺,然后夹些煮熟的绿色蔬菜放碗里,就着蔬菜就可以食用了。当然也有把搅团舀在盘子里,醮汁水就着蔬菜吃的。吃搅团的汁子很讲究,要烧一点植物油倒进汁里,还要放一小勺蒜泥和油炸的红辣椒,再调上各种调料,汁子就成了。
那时因为长年吃搅团,人们都渴望能够改善一下生活吃顿面条,或一半玉米面一半小麦面混合起来做顿搅团吃也成。反正玉米面做搅团吃完后肚子会发涨,而且消化快,不到下顿饭的时间,肚子早已经饿了。
记得上中学时,因一次小考成绩不好,老师半开玩笑半训斥地对我说:“下次再考这样的成绩,你就注定这辈子都要吃搅团啦。”那时,家乡的人们是排斥搅团的,因为长年吃这单一的食品,早就吃烦了。
在我十八岁离开家乡后,至今快三十年了,我却再也没吃过搅团,我便常常回想起家乡的搅团,多么渴望能够再吃一顿。前不久,在一家陕西人开的饭馆和朋友吃饭,菜上完后老板端上了一盘搅团,让尝尝陕西农家的特色饭。我喜出望外,连忙夹了一筷子醮上汁吃了起来。仔细咂摸,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多么熟悉的味道,这味道,让我感受到了久违了的亲切和温馨,一股浓浓的乡情涌上心头。
此时我才明白,人和人的味蕾是有差异的,这差异与我们小时候的记忆有关。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经历一样。幼年长期食用的饮食,早就扎根在我们舌尖的记忆里,长期不再食用,一旦接触,能够让舌尖瞬间分辨出来,像
母爱一样亲切。
记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陈晓卿说过:“最好吃的食物,是能够让心灵得到慰藉的食物。”此时,我非常信服这句话。西安的羊肉泡馍被西安人津津乐道,认为那是西安饮食上的自豪和骄傲。然而我和宁夏的同事出差到了西安,同事却怎么也吃不下西安的羊肉泡馍,说那羊肉有一股腥膻味。但西安的亲人到了宁夏,却也吃不惯宁夏的羊肉泡馍,说这羊肉泡馍吃起来没有那股羊肉的鲜美味。此时我才意识到,其实真正的美味不是用什么名贵的材料做出来,而是能够唤醒我们的灵魂和记忆,让我们感觉到亲切和温暖,这温暖,足已慰藉我们的心灵。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