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心得
李世伟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由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雄飞及其团队在长期教学研究实践的基础上主编的。自从2006年我刚上班的时候,学校在张雄飞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理论基础上推行教改开始,我便有了这本书。虽然我上了四年的师范大学,但我总感觉张雄飞及其《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我教学的启蒙老师。我觉得我很荣幸,在我刚上班的时候,认真学习了这本书,并观摩了张雄飞教授对教学过程的亲自指导。在张雄飞教授的亲自指导下,我迈出了教师教学实践的第一步,《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我这些年教学的主要理论指导,时不时的会拿起书看上一阵子。
最近又看了书中的一些内容。张雄飞教授书中的“摘桃论” 再次引起了我的思考。书中这样写到:“学生的学习犹如到桃林里摘取鲜桃,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俯首皆是,更不是伸手即得,而是在“跳一跳”过程中,不仅摘到鲜桃,还发展了摘取鲜桃的能力,又培育了科学的品德。因此,一切引导作用都要以促进现有发展水平为目的,确定一个适当的知识、能力、品德最佳发展高度,使学生通过跳一跳获得高一级发展水平。” 第一次读到这段儿话时,我就在这儿停下来,并反复思考这句话,多么通俗易懂,又蕴含着多么深刻的道理。在“桃林”这个情境下,给学生设定“摘桃子”的目标,在摘桃子的实践中,总结摘桃子的方法(教学过程),最后让学生尝到桃子的鲜美,即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从此“跳一跳能摘到挑子”这句话就定格在了我的教学词典里,这种思路一直伴随着我。
在当时,作为一个新老师,我尤其深有体会这个“桃子”高度的重要性,这个高度把握的好,就有可能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把握的不好,会适得其反。所以,一直以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很注重了解学生,把握这个“桃子”的高度。可是最近又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这句话中的“桃子”引起了我的反复思考,也许跟我们学校强调的目标教学有关。把握好“桃子”的高度很重要,但是“桃子”本身更重要。时代与时代不同,不同时代的学生也是不同的,对“桃子”的要求也不一样。记得一位老教师说他讲高中物质转化的时候,讲到糖类转化成脂肪的时候,他经常举的例子是“杂面馍沾辣椒,越吃越上膘”,对过去学生的效果很好,现在的学生好像就达不到当时的效果。新课标也提出教学要与科学前沿相结合,与时代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我们教学过程中的这个“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桃子”该有怎样的变化呢?
针对这个“桃子”的变化?会涉及教学的多个方面,我个人认识还比较有限,但有一个意识比较强烈:那就是包装。大家可能都收到过平安夜的苹果,您如何看待同样一个苹果,包装和不包装的区别呢?关于包装的效果毋庸置疑,那么我们如何包装教学中的这个“桃子”呢?我还在思考中,希望下次再有机会跟大家讨论这个问题。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