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看电影界,多少商务电影充斥着这个时代。你们可还记得在第五届金扫帚奖上,获得奖的导演么?他说:“自己在多年的创作中失去了初心。”可还记得赵本山在担任导演说道“我只做我能做的事”。
诚然。不少人已恍然大悟,不少人在迷途知返。然而还有那些不知所措的人,请回到最初的原点,保持一颗仍快乐的心,去守住自己心中那块不可更改的天地。林徽因曾说:“正真的宁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筑藩篱。”
让车胤只为读书,让孙康只求深思。丢弃囊萤和映雪,只回到最初勤奋的原点,不让自己离出发点越走越远。
悟其心不困于形
胤康之徒有心读书本是好事,却过分拘泥于形式,致使空留后世一饭后笑谈。学习过程中,仿效前人经验固是一重要途径,但在过程中切忌空学一形。
故曰:善悟其心,莫困于形。
效仿古人成大事者,以求自身的功成名就,不仅仅是胤康二人,自古以来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书架上也仍时常见到
名人成功学之类的书籍。随着此类图书的热销,亦有人提出反对,甚至有人提出:“成功学毁一代青年”的说法。
暂且不论此说正确与否,其反映的问题却是明确的。对成功的追求无可厚非,但人们阅毕此类书籍后的做法,却远远偏离了其书初衷。有人一读处事之道便自以为有了识人慧眼,有人一读名人传记后刻意模仿其人言行以为便可以名垂千古。其事实如何呢?不过是被成功学遮蔽了双眼,或是人还未死,灵魂已亡。由此看来,“成功学毁一代青年”一说看似偏激,却是一语中的。
究其原因,其实不难发现他们与胤康二人犯了同样的错误——只求形似,不究本心。学习古之人,要学习的并非其一日之内所行何事,更深层的要究其行为中反映出的此人的品行,即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所具备的精神品质和社会技能。形而上学式的学习只能识其面,不可识其心,即使短期内有所改观,但不可胜任长久之计。
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当我们走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所见所闻都是大相径庭,更不必说一个与你相隔百年的古人了。但同为成功者,若是习得他们的共有特征,便也算是离成功进了一大步。而最后那一段路,不必说,便需要你自己的力量了。
但是,说是靠自己的力量,亦不可脱离这个社会,两手空空想走下去,也是不可能的事。仍然需要学习。而此时,“悟其心”的重要便更加凸显。若是学人,犹有可借鉴感悟的行为可察,但对象成为了社会、历史,再也无形可效。这也成为了区分成败的关键之一。
胤康之徒只识形者,必将迷失在社会发展的尘嚣中。只有商鞅,华盛顿,马克思等人,能从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变化中察觉其前进的方向,顺应其规律并为之奋斗,最终成就名垂千古的功业。他们的感悟既非凭空产生也非由形而悟,真正做到了悟其本心。
仔细想来,车胤、孙康对于治学并非懈怠,其刻苦也不可否认,只是少了些悟性,只识得“格物”而不能“致知”。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笑话,于他们自身来说,岂不是一生的遗憾?
学,善悟其心,莫困于形。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