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
河南省虞城县实验小学 何瑞香
时间如流水,一去不能回。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在历史的车轮之下悄然发生着变化。短短数十载,早已物是人非。在“变”与“不变”中,我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学校的变化。
1996年,我毕业了。带着懵懂与憧憬走进了虞城县实验小学。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走进大门,一座教学楼巍然屹立在校园中,和周围低矮的、黑魆魆的房屋群形成鲜明的对比。红色的栏杆、白绿相间的墙壁,活泼中不失稳重。在蓝天映衬下,那艳丽的色彩格外夺目。让人由衷升起一股自豪感,今后这就是我工作的地方,我的家。再往里走,一排低矮的砖屋将校园分成了前后两部分。最前面是平整的土地,有单杠、双杠,还有石板搭成的简易乒乓球台,那可是孩子们的乐园。一下课,孩子们一窝蜂似的冲向那儿,生怕错过了痛快玩的机会。校园中间是一块长方形的活动场地,用砖和水泥铺设而成。每隔一米就会有一个正方形的小方块标记。每当课间做操时,孩子们依据定位点站得整整齐齐,伴随着熟悉的旋律认真地做起广播操来。教学楼后面是几间小房子——学校的家属区。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一棵洋槐树,那一嘟噜一嘟噜的洋槐花,高高挂在枝头,洁白的颜色,秀丽的风姿,一见就让人心生爱慕。每到这个时节,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诱人的味道,芬芳中带着一丝甜味,令人馋涎欲滴。
校门外是一条窄窄的路,用碎砖块铺设而成,还算平坦。晴天时,阳光撒下来,给那些黝黑而又带着年代印记的房屋增添一些亮光。每当上班,我总会从那家店铺走过,几扇木板门斑斑驳驳,灰尘油渍的侵袭,已看不出本来的颜色。里面是用砖头垒砌而成的灶台,放着一口大锅。一大早,就能看到冒出的袅袅炊烟,伴随着一股浓浓的羊肉味。店家拿着一把大铲在锅里搅动着,红色的火苗从炉中往外窜。放学时,总会有几个孩子趴在门旁,强忍着被勾出的小馋虫儿,眼巴巴地向里望着。一到雨天,整个小巷稀湿稀湿,耀出一片亮光来。一个小水坑,一片小水洼,我走一步,跳一下,溅湿了鞋子,沾湿了裤管,不知何时,多了几个泥点子。
而今,这里变了。一条宽敞的大路贯穿东西,两旁的高楼拔地而起。店铺林立,窗明几净,橱窗里摆着最新款式的衣服,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各色美食连锁店比比皆是,美味披萨,特色小吃,精美的包装,诱人的香味,让你无法抵挡诱惑。还有一家家高端大气的美容美发店、健身馆,让我们休闲之余多了个好去处。街边公园,绿植遍地,花朵斗艳。夜幕降临,霓虹灯亮起来了。茶余饭后,人们漫步其中,享受难得的惬意。
再看看我们的学校,一扇银白色的自动推拉门将那扇小铁门取而代之,上方几个烫金大字“虞城县实验小学”格外醒目。几座教学楼矗立在校园中。与周围的建筑相比,它少了几分雄健的气魄,多了一些简朴厚重。那低矮破旧的排房教室不见了,斑驳笨重的红色木桌椅不见了,坑洼不平的灰制黑板也不见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走进了课堂,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可触摸屏幕一机多用。课堂上,随时随处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展开互动式交流。数字化融入了传统的教学中,信息整合,内容统整,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改变了我们的教学,为课堂注入了新活力。学校专门开设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从娃娃抓起,掌握技能,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新奇的世界。“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不是一句空谈,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学校的硬件配备不容小觑,软件设施更让人刮目相看。课题研究的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尝试,校本教材的精心编写……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更专业的引领。发展才是硬道理,创新才是好出路。不偏安一隅,不故步自封,走出去,请进来,老校展新貌,处处换新颜。这里是名师
成长的摇篮,孩子们向往的殿堂。荣誉室中那一张张证书、一块块奖牌、一座座奖杯不正是很好的证明吗?学校变了吗?变了。校园更美,设施更好,理念更新。是孩子们的乐园,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学校变了吗?没变。“吃水不忘挖井人”!让优良的传统薪火相传,这是亘古不变的追求。我们查县志,访众人,寻根源,留文字,写校史,誓将百年老校的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更迭莫测时代中的坚守。
历史的车轮还会转下去,我们的
家乡,我们的身边还会有新的变化。我们的学校也会在洪流之中,带着一份坚守,追赶前进的浪潮,在“变”与“不变”中继续前行……明天会更好!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