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国维先生对话
高二(13)徐皖苏
秋夜,清茗一盏,手握书卷,阅《人间词话》。感文化之精深,叹静安,心之忧矣,困倦而寐。
不知夜已深,恍若如梦。忽见观堂先生立于身前,惊之,讶异,手足无措,先生颔首微笑。心内喜然:“学生久拜先生大名,尤爱作。
“余虽不能词,然喜读词,词以境界为上,苟持此以观古人之词作,只言片语集其所为《人间词》。”
“先生以境界为论,解中国诗词创作。物我之境,隔与不隔,出入之分……其哲思实为破空而来,宏大精妙。‘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境界,或优美或宏壮,寓情于景,喜怒哀乐,皆为人心中之境。吾以为亦现实人生之反映。天地蜉蝣,沧海一粟,人如宇宙之微尘,渺小卑贱。为何以文章诵之,以诗词歌之?”
先生呷茶一口:“
文学者,游戏之事业也。
人之势力用于生存竞争而有余,于是发而为游戏。对其自己近感情及观察之物而摹写之,咏叹之,以发泄所储蓄之势力。人生虽须臾,为何不以之兴怀?”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汝可知重光?”
“后主李煜也”。
“诗人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然李后主为主观之诗人。阅世愈浅而真,历经人生之血风腥雨,怎无感慨?实为沉痛悲怆,动人心魂。”
闻之,观窗外秋风秋雨,叹息矣。复问道:“先生曾有三境说,悟道,犹觉肤浅,可否解其惑?”
先生背手而立,目光如炬。“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高瞻远瞩,望眼欲穿,此为追求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深思苦虑,孜孜以求,此为创造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事业有成,不期而遇,此为成功境。”
回味其言,自语:“余自小便喜爱诗词古文,深受熏染。文采若明月之《左传》,无韵之离骚如《史记》,而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皆为瑰宝。中华文学波澜起伏中见巧妙,含蓄蕴藉中透虚实。简约而不失谨严,质朴而不失形象。然现今,文学流于世俗,混杂于社会功利之中,不复往日辉煌!吾虽一介无名学子,哀其衰落困顿,忧思难解,却无力抗之。”
先生沉吟片刻,曰:“凡人多止于第二境也,虽千百失败,亦不可灰心丧气。”
竟无言以对,自视其身,思索原由,耳中仍回响先生之言:“三境也,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凉风袭来,乍冷,猛然惊起,已无观堂先生身影。环顾四周,方知原为一梦。心中怅然若失,低首,见书中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怔然,顿悟,心中若有明月之光。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