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怎样组织学生有效讨论
今天课上主要看了案例教学,学习了“如何组织有效的讨论”,很受启发,也有一些自己的认识。
案例教学当中往往很多的运用讨论,但是如果组织不当,这些讨论不是“热热闹闹开始,冷冷清清收场”,就是“繁华过后成一梦”,讨论没有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变成无效讨论。
结合今天课上老师的意见,我认为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和精心的预设
教师首先要设计好讨论的话题,这个话题应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深度,使学生有探究讨论的欲望;又要注意不可过难、过大,以免学生讨论起来海阔天空,偏离了主题。
然后,教师要为此问题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因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需要一些知识材料,但学生本身有时会遇到知识“瓶颈”,向老师求助,老师若没有充分的准备,有时会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下降或讨论受阻。
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精心的预设,以免出现突然事件,导致讨论的无法进行。
2.教师对学情的充分了解和科学的分组
教师在对学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科学的分组。一方面,从分组的人数上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和论题的思维性。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个性进行合理的搭配,要注意到学生的志同道合、异性效应、个性互补、以及学习风格的互补。有利于讨论的发动和相互学习,以实现多方面的提高。第三要注意学生学习差异搭配,把不
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分配到一组,可形成帮带机制,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3.教师课堂上细致敏锐的洞察力和有效的调控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决不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就“没事”了,教师要时时注意各组乃至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比如对于不积极参与讨论的成员,教师要激发他的表现欲,给予一定的积极反馈,提供
情感支持和鼓励。而有些参与讨论的个别成员会表现为发言过于冗长,不注意聆听他人的发言,甚至会打断他人的发言。教师也要及时地予以一定的言语或身体暗示,以保证小组成员的有效参与度。
4.教师合理的引导和成功的总结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主题目标偏离的趋向,这就需要教师参与其中进行合理、自然而有力的引导,使其回归到正常轨道上来。同时,在学生成果汇报时,教师的成功总结也决定了本节课中讨论成果的有效性,教师对成果的总结以及评价也对于保持学生对以后讨论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持续性作用。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