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
行程六天的第六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结束了,时间不长,但收获颇丰。无论是观摩课堂还是专家讲座和点评,都让我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倍感压力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追求。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本质,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它,就像顾老师在解释叶老所说的工具论时说:“叶老所说的工具,不是抽象的语言符号,而是指人们形成见解、演述
真情、沟通心智、交流思想、获取知识、研究学问、生存发展所须臾不可离开的语言中介”。所以,语文来源于生活,但也要应用于生活。正是基于这一点,新课标在明确了语文课程本质的前提下,归纳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以让学生通过语
文学习能得到优秀的品质、基本的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基于此,新课标将语文核心素养归纳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和应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这次观摩大赛的课程,初中组的十四节课,有十三节都选讲的古诗文,这是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所以传统文化进入教学,解决文言文阅读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自然应当包括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而阅读文言文的首要前提就是文言字词的理解,但文言文字词只有放在语境中才显得完整,如果单独拿出,割裂开来,就无法带给学生那种天然的汉语语感,割裂了文章的内容,掩盖了文章的思想。例如,重庆南开中学的谭悦老师在解决《诫子书》的字词时,便把字词放在了语境中让学生去理解,理解字词后接着翻译
句子,这样在翻译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找到了语感,而且通过翻译也初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再如浙江省丽水经济开发区中学的毛然馨老师在解读《富贵不能淫》时,也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她告诉学生一个字有很多种意思,把它放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所以必须结合语境去翻译。而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的孙雪老师却把《愚公移山》的字词单独拿出来让学生翻译,就显得与文本割裂而突兀。
还有一些老师在执教时能够再上升一个层次,使学生跨越字词的障碍后可以有更高的思维上的提升,如广西桂林市第十一中学的申治云老师在解读《狼》的过程中,有学生主动向老师提问:“为什么前狼被杀后狼不来
帮助它呢?”这就由教师引领学习转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也是14节课中唯一一堂有学生自主提问的课堂,而申老师也很睿智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引领学生体会虽然狼凶狠狡猾却最终敌不过人类的智慧,整堂课显得生动有趣。
另外,这14位老师都无一例外地非常注重学生阅读后的第一感受,并能抓住这一点做到传统文化对课堂的渗透,由点——线——面的模式令我印象深刻。就像专家点评时所说:“我们应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比如,申治云老师的《狼》在解读文本之后,又把学生的目光引向了《聊斋志异》整本书的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蒲松龄笔下关于人与动物的文章很多,但并不都像狼一样狡猾奸诈,他写作的目的是要反映人与动物的另一关系:和谐相处。又如,安徽省铜陵市第四中学的胡焰老师在解读《湖心亭看雪》时,就显露了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她抓住“痕、点、芥、粒”四个字,通过替换法引领学生由译到画面再到白描这种传统手法,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明白白描的画面素朴之至,语言简洁之至,但意境全出。接着又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去体会作者人格,从而领会这就是中国的文人,文淡而有味,人淡泊名利。
总之,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给了我们指明了目标和方向。语文本就不是一门功利性很强的学科,更多的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当语文学科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语文的核心素养也显得越发重要。但到底应该如何使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课堂,并把传统和现实和能力相结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这次的观摩课以及专家点评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