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
感恩一场美丽的遇见
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就有了
岁月;天遇见地,就有了永恒;人遇见人,就有了生命。2019年四月的一个周末,我们学校一行三人有幸去濮阳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参加了《从课文到课程:诸向阳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那么几个“贵人”,前进时,为你加油打气;迷茫时,为你指点迷津;困顿时,为你扒开云雾,帮你重燃生活的信心。我相信诸老师就是我生命中的那个“贵人”,她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黑暗中那个跌跌撞撞行走的我。
诸向阳,何须人也?江苏省特级教师,在全国小语界声名显赫,是诸子百家里最向阳的“点灯人”。
会上诸老师共做了四节课《火烧云》和《景阳冈》,《水调歌头 中秋》和《卜算子 咏梅》。听着诸老师的课如春风拂面,令人回味无穷。
诸老师的报告,如一道大餐滋养着我们濮阳小语人专业生命拔节
成长。无论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还是《传统
节日课程思与行》,无论是《师生共读课程》,还是《语文课程研发的六大策略》,直抵心灵,给了我们专业成长的洗礼和震撼。他对语文教育的挚爱,如醉如痴,他在语文教育的殿堂里,挥洒着自己的人生。他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让人折服。
诸老师的很多教育思想深入人心,他让我们明白了老师不是神,而是人,学生的差别不是老师决定的,那些难教育的学生是上帝派来考验我们的爱心和耐心的,不要跟自己生气,不要跟自己纠结,自己放过自己,不要跟学生太较劲,要有技巧地管,有技巧地问。同时更让我们懂得阅读量不足,诸事皆废,我们应该长期积累,从而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智力挑战。
诸老师从开场与学生的互动开始,我就被他的语言魅力所吸引,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充满智慧,充满幽默感,整个会场笑声不断,这样的课堂怎能不让人喜欢?他对课文的解读又是一番天地,他没有华丽的新课倒入,直奔主题,通过学习单检查孩子们的预习。特别是对“武”字的教学,更是让人记忆犹新,“止戈为武”也就会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武”字自然也不会写错了。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诸老师利用课堂让孩子们仿写了火烧云的形状,他并没有把大把的时间放在分析课文上,而是在引读中学生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技巧,从而孩子们写出了让在场老师信服的片段。与此同时,诸老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让编辑把三个孩子的片段也编进课文里,可以吗?孩子们各抒己见,诸老师的点拨也让孩子们知道“事不过三”的真正意思,同时又一个写作技巧穿插其中。这就是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不知不觉中就让孩子们获取了知识,学会了写作技巧,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诸老师的语文教学素养。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多么的轻松,这才叫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才叫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听课中,有几个小细节,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不由得暗暗叫好。
一、<!--[endif]-->呵护学生的自尊。学生读
词语。有个学生读错了“踉踉跄跄”。诸老师赶紧解围,读错或者回答错,都是最正常的,不出错就不正常了。北大校长还有读错字的时候呢,更何况咱一个学习中的小学生呢。让别的学生说出正确的读音后,诸老师再让刚才读错的学生读。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会学”和“学会”,以及如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般呵护着孩子的自尊。暗暗为诸老师点赞。
二、教学无痕。“孩子们,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诸,叫诸向阳,是诸葛亮的诸,考考大家,我与诸葛亮是一个姓吗?”这一句看似随便简单的开场白,拉开了知识的序幕。孩子们在回答诸老师的问题中,温习了单姓和复姓这个知识点。
三、巧记易错字有绝招。在二十四节气课程中,讲到寒露有哪些特征?比如寒露时候的山,有个特别的名称,叫“寒山”。杜牧写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学生容易把“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写成深浅的“深”。诸老师这样引导:生长的“生”备受诗人们的喜爱。中秋
佳节,张九龄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孤篇盖世的张若虚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李白也喜欢生长的“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都是生长的“生”。为什么诗人喜欢用生长的“生”?因为生长的“生”,化静为动,充满勃勃生机,给人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经过讲解,“生”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诸老师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给学生讲“24节气”文化课,从“白露”一直讲到“芒种”,一共上了20堂节气文化课。他说他要让学生感知到,我们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现在,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他们生活在钢筋水泥里,他们生活在补习班里,他们生活在网络游戏里,唯独不生活在大自然中。他要通过“24节气”让他们感受春风春雨,感受秋风秋雨。
用课程串起24节气的珍珠,让学生在24节气中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感受生命的生生不息。培养学生敏感的诗心和科学的严谨态度。
教育是什么?诸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在孩子心中埋下一粒种子,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岁月静好,感恩岁月。濮阳,一场美丽的遇见。诸老师,像一盏指路明灯,将指引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学生阅读的“点灯人”。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