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狼图腾》的书迷,当年极喜欢这部书,得知会拍摄成电影的时候就一直在等,一晃多年,终于等到。
电影版的《狼图腾》,修改了几个人物和两条狼的结局,除此之外,无论风格还是故事本身,基本还算是终于原著的。虽然我给它的打分,很大原因是出于对原著的喜欢。
原著中对于狼,可能有些过于美化和神话,但也许,书里的狼就是真正的蒙古人心目中狼的样子。电影中,几次出现在风中飘舞的“狼图腾”,但如果没有看过原著,可能不会知道在原著中,对于那风中飞舞的“狼图腾”,给出的是“龙”的解释。也许被我们崇拜了多年的“飞龙”,就是狼。
首先,电影的画面是很美的,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碧蓝的天。狼群的戏份,有几场非常有震撼力。只不过可能 碍于拍摄难度,书里面的那种壮烈与震撼始终无法全然展示。狼群报复追击军马,将几百匹军马赶进冰湖,咬死咬碎的惨烈,电影中展现的并不太够。即便是狼群与马群的战斗,也不过是5分罢了。另外电影后半段“飞狼”的情节(即狼群跳入羊圈大肆杀戮)该是因为无法等到合适时机的原因,所以“掉”了书中描写的进去时狼的智慧。电影中狼是努力坚持跳进去的,书里面,是由一条个子大的狼双爪撑墙给别的狼做跳板,让狼群跳进去之后它在外负责放哨。里面的狼吃饱了就出来一条换它进去。而且也并没有在当夜就被人发现。
看电影的过程中,只要是有狼出现的戏份,我几乎一直在哭。跟看书的时候不太相同,看书是心痛,电影则让我绝望!即使结局小狼没有如书中一样死掉,而是带着陈阵的希望消失在草原上,我依然是觉得绝望,心头堵得厉害。
包顺贵这个角色,是典型的政府代表,他是为党说话的,原则就是执行命令,其它人甚至他自己本身的想法都不重要。看书的时候我就很讨厌他!因为我对那场天鹅湖的段落印象太深,无论如何都无法忘记他带人在天鹅湖边打死天鹅炖来吃,挖走芍药卖钱花的情景。
陈阵这个角色的身上,带着文艺青年的怀梦因子,很容易因为喜欢而罔顾现实。原作中,因为他想要拥有一条狼,于是,小狼一家惨遭灭门,留下来的小狼被陈阵收养,可是过程中,小狼抗拒,也最终因为陈阵所谓的爱死去。可是,怪得了,却恨不得。陈阵虽有错,但是对小狼那是真的爱。
电影中加了一条陈阵的情感线索,就是他爱上了嘎斯迈。初看时第一感觉是“导演,你非得弄点俗套的爱情元素来活跃电影吗?”,但是之后想来,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在电影中,陈阵的表白出口就遭到了拒绝,理由是“你肯定要回去的,我们不可能在一起”。所以,导演加的这一点感情线并不是为了给电影增加点花哨看点,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述梦和现实的差距。陈阵对于感情,不管是对于小狼还是对于嘎斯迈,都带着一种“罔顾”现实的冲动。这是文青的热血冲动,也是文青的浪漫文艺,感受和渴望,永远在现实之前。
毕力格老爹是书中的灵魂人物,作品中的精髓思想很大一部分借由他的口倾诉出来。他是尊崇自然,深爱自然的代表。这个人物的身上,有着草原的广袤,也有着狼的坚韧。电影中,他死在了自己同胞设置的陷阱下,是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印证。人类自己对于自己的伤害,远胜于自然对人类的伤害。
当人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人定胜天,不知敬畏,失去信仰,凡事只看眼前而没有了以后,那就是电影中的“东面蒙古人”,将失去家园,颠沛流离。
草原人与狼,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人向狼学习,狼间接依存人类生存。只要遵循规则,就不会失重,不会失去平衡。草原人也杀狼,春天的时候掏狼崽。狼会攻击人,但也会像电影开头那样放人一马。只要在一个度内,人和狼都可以接受。
但是,所为的进步与文明开进草原的时候,这个平衡渐渐被打破。称雄草原的狼群被驱赶的东奔西逃,难以生存。电影中的狼王活活累死,书中的狼王则带着所剩不多的族群迁移出国境。
对于狼这种动物,我听多了“大灰狼”的残忍,也听多了“狼报恩”的暖心故事。对它,我也是喜欢甚至是着迷的,可是也怀着一份敬畏之心。它们团结、聪明、隐忍、高度服从。电影中,狼追逐军马攻击的场景,我一边心疼着军马,一边因为狼那种决绝宁死不退、与敌同归于尽的悲壮震撼的一片怆然。书中写它们咬住军马肚皮,悬在马下,利用自身体重将军马的腹部撕开以此杀死军马,而这个过程中,狼也经常会被马蹄踢破头颅、踢断脊椎。要怎样的恨,才能让它们如此决绝不畏死?!狼固然绝不是善良的动物,但再狠,又怎狠得过手执猎枪的人?你见过为果腹而猎杀的猛兽,又及时见过为了皮子而滥杀的狼?
被追击到绝路的两条狼对望的眼神,有着勇士的视死如归。纵身跃下悬崖,刨塌洞穴埋葬自己的悲壮,比人类勇士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