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高中作文 初中作文 小学作文 高考作文 话题作文 体裁作文 五言古诗 七言古诗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五言绝句 七言乐府

宿府 【作者:杜甫】

时间: 2016-01-27 13:25; 作者: 高中作文网  电脑版浏览

【作品简介】

  《宿府》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依人作客,抒写旅愁,有一种百无聊赖之情。前四句写景,后四名抒情。首联写独宿江城,环境清寒;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颈联写战乱未息,处世艰难;末联写漂泊十年,如今暂且栖安。全诗表达了作者悲凉深沉的情感,流露了怀才不遇的心绪。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高中作文网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秋,当时作者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诗中抒发的感情还是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自己飘泊流离的愁闷。正是始终压在诗人身上的愁苦使诗人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最后两句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自己辗转流离苦闷。总之,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飘泊辗转,诗风沉郁。

 

【原文】

宿府

作者: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解】

府: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

井梧:梧桐。叶有黄纹如井,又称金井梧桐。  

永夜句:意谓长夜中唯闻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永夜:整夜。长夜。

自语:自言自语。

中天:半空之中。

风尘荏苒:指战乱已久。荏苒,指时间推移。辗转。

已忍句:指自天宝十四载(七五五)安禄山反至写此诗,已忍受了十年的伶俜生活。

伶俜(pīng):流离失所。

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

强移:勉强移就。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

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杜甫此次入幕府,出于为一家生活而勉强任职,虽是应严武盛情邀请,但也只是求暂时安居。

 

【韵译】

深秋时节,幕府井边梧桐疏寒;独宿江城,更深人静残烛暗淡。

长夜里,号角声有如人的悲语;中天月色虽好,谁有心情仰看?

乱中四处漂泊,亲朋音书皆断,关塞零落萧条,行路十分艰难。

忍受困苦,我颠沛流离了十年;勉强栖息一枝,暂借幕府偷安。

 

【讲解】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生活在唐由盛到衰的年代。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作者一家人为避战乱,过着颠沛流离、贫苦困乏的生活。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他在成都得到了节度使严武的赏识,做了严的参谋,被封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但官场上的互相倾轧、尔虞我诈,他的地位低卑以及与严武的政见不合,使作者的政治生活并不得志,经济上也很窘迫。他在成都的将军府工作,而家却安在城外浣花溪畔,晚上不便归家,就常独自寄宿于幕府,这些都使他的情怀抑郁烦闷,本诗便抒写了这样的情绪。

  首联中“幕府”即严武的将军府。“江城”指成都。以“清”饰“秋”,以“独”限“宿”,让词句陡生深意,耐人寻味。凄清秋时,诗人独自一人寄宿幕府,自是戚苦难熬。句中写的“井梧”与“蜡烛”是极具代表性的事物,最易寄寓情感,诗人又遣出“寒”“残”二字修饰,孤独寂寞、久不能寐的情愫便见于言外、跃然纸上。试想,如此时节,风吹梧桐,瑟瑟作响,更显秋意寒凉。独宿幕府,夜不能眠,看烛影跳动,其形渐残。这些都难免让不得志的诗人思及“人生苦短”而又悲凄难耐。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高中作文网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颔联中“永夜”指“长夜”“整夜”,“中庭”指“中天”。句中也写了两种事物——角、月,“角”指的是军中号角。彻夜角声不断,似在用悲凉的曲调与言语强化人们对带给人们无限苦难的战争的印象。此时,高悬中天的月亮虽皎洁明亮,但诗人观之,思及与家人的分离,便发出了“好谁看”的慨叹,再次突出了他孤独寂寥之情。此二句句式整齐,对仗严谨,用字准确,最为精到的是景为我用、以景寓情,为后世传诵的佳句。

  诗的前四句写作者所观之景、所听之声,用它们来表现环境的寒凉,目的是衬托心中的孤凄,正所谓“境寒心悲,心悲更显境寒。”

  颈联写诗人身处风尘乱世,叹时光流逝,与诸兄弟分别,音信断绝。自己流落在外,因关塞萧条、战争频发、道路险远而又无法归家,心情又如何不沉重?其中的“断”与“难”二字值得品鉴。

  尾联中“伶俜”指“流离孤苦之形貌”。“强”为勉强之意。“栖息一枝安”是用的《庄子·逍遥游》中“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的典故。诗人在战乱之中,飘零辗转,只能苦捱硬忍十年,而今勉强被严武用为参谋,却不过和“鹪鹩”一样暂寻“一枝之安”,此二句充分表达了诗人虽重入仕途,但政治目标仍难以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诗人所处的困境,字字透着哀怨。

  此诗以景寓情,以情驭景,脉络清晰,十分准确、深刻地刻画出诗人的心情与遭遇,实为其“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的代表作。

 

【赏析】

  意象是诗歌最亲密的伴侣,一般来说诗歌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是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的,王夫之说“会景而生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说的都是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宿府》这首诗从身边的事物写起。“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地点:长江边上一座城市的幕府里。景物:明净爽朗的秋天,明月悬挂空中的深夜,诗人面前一截残烛,幕府庭院里的水井及其旁边的一株梧桐树,整个夜晚听到的只是守城部队自言自语般的号角声。这是一个月色美好的秋夜,如有雅兴,是赏月的时光。然而诗人却无精打采地说道:“谁看?”这反而衬托出诗人心情的不好。因此诗人从梧桐感受到寒意,从角声听出了悲凉,这是诗人的情感对于周围景物的渗透。是什么引起诗人的伤感?是秋天吗?金风萧瑟,黄叶飘零,容易让人产生岁月逼人,人生迟暮的联想;是残烛吗?烛油如泪,烛光摇曳,一人独对,的确会感到孤寂;是水井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井是家乡的象征,有一个词叫“乡井”,乡和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这时候离乡背井客居成都,顿生乡愁是可以理解的;是角声吗?这是军旅之声,身处战乱之中的诗人,由此回想起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活是情理中事;是梧桐吗?俗话说:“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它常被文人用来渲染悲秋气氛,这是其一;其二,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俗话说:“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们常以此比喻贤臣择主而事,幕府有这么一棵梧桐树,是诗人理想的安身之地吗?多么复杂的情感,要是一并迸发,当然情难自抑,悲从中来了。“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这一联造句特别,应当加以注意。七言律诗句法结构,一般是上四下三,而这一联却不是,朱自清《<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说这一联是上五下二,有意变调求新。

  是身边的物象引发了诗人心中的愁绪。这愁绪的生发过程脉络分明。偌大的幕府里诗人独自呆看着明灭不定的残烛,孤独难忍。这时见到庭院里的水井,想到了家乡,家乡的亲人。“风尘荏苒音书绝”,时光在战乱中消磨,一点也得不到家乡亲人的音讯和书信。耳畔部队的号角声告诉诗人,想也白想,“关塞萧条行路难”,经过战争,即使关防要地这些交通要道也十分冷落,行路艰难,传递书信容易吗?“已忍伶俜十年事”,这种孤单的感受不是今夜才有,已经整整忍受十年啦。那么现在呢?看看庭院里的梧桐树,这是凤凰栖息的树,这是安身之地吗?“强移栖息一枝安”,自己只是像一只小鸟,落在一根树枝上,勉强求得暂时的安顿。这首诗的主题是思乡,杜甫想望的安身之地是家乡。杜甫出生洛阳巩县,安史之乱以来四处飘泊到这时已经十年了。在这前一年,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里欣喜若狂地写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念念不忘的是洛阳。洛阳历史上曾是唐朝的陪都,称为东都,在盛唐时期同长安一样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诗人对洛阳的怀念也是对故都的怀念,包含着平定战乱、恢复安定的祈盼,寄托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高中作文网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虽然《宿府》表现的仅仅是浓重地涂抹着杜甫个人经历色彩的思乡之情,但是杜甫的个人遭遇是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国家动乱的忧虑和个人飘泊流离的愁闷在诗中融为一体,从而拓展了内涵,给人以更加丰富的联想,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共鸣。这正是《宿府》这首诗得到人们喜欢的原因。

 

【评析】:

  此诗作于764年(广德二年)秋,当时作者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诗中抒发的感情还是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闷。正是始终压在诗人身上的愁苦使诗人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最后两句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苦闷。总之,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飘泊辗转,诗风沉郁。

  首联倒装。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清代方东树指出:“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而造句之新颖,也非同一般。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来有三个停顿。翻译一下,就是:“长夜的角声啊,多悲凉!但只是自言自语地倾诉乱世的悲凉,没有人听;中天的明月啊,多美好!但尽管美好,在漫漫长夜里,又有谁看呢?!”诗人就这样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高中作文网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风尘”句紧承“永夜”句。“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那悲凉的、自言自语的“永夜角声”,引起诗人许多感慨。“风尘荏苒音书绝”,就是那许多感慨的中心内容。“风尘荏苒”,指战乱延续的时间很长。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关塞”句紧承“中天”句。诗人早在《恨别》一诗里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好几年又过去了,诗人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不由得心事重重。“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这一联直抒“宿府”之情。但“宿府”时的心情很复杂,用两句诗无法写完。于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给读者留下了结合诗人的经历去驰骋想象的空间。

  尾联照应首联。作为幕府的参谋而感到“幕府井梧寒”,诗人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那个鹪鹩鸟来。“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他从安史之乱以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来了,如今却又要到这幕府里来忍受“井梧寒”。用“强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诗人自我解嘲。诗人一夜徘徊徬徨、展转反侧,心中并不安宁。

   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无数事实证明这理想难得实现,所以早在759年(乾元二年),他就弃官不做,摆脱了“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的牢笼生活。这次作参谋,虽然并非出于杜甫自愿,但为了“酬知己”,还是写了《东西两川论》,为严武出谋划策。但到幕府不久,就受到幕僚们的嫉妒、诽谤和排挤,日子很不好过。因此,在《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里,他诉说了自己的苦况之后,就请求严武把他从“龟触网”、“鸟窥笼”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诗人宁愿回到草堂去“倚梧桐”,而不愿“栖”那“幕府井梧”的“一枝”;因为“倚”草堂的“梧桐”,比较“安”,也不那么“寒”。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解释这首诗说:“此秋夜‘宿府’而有感也。上四叙景,下四言情。首句点‘府’,次句点‘宿’。角声惨栗,悲哉自语;月色分明,好与谁看:此‘独宿’凄凉之况也。乡书阔绝,归路艰难;流落多年,借栖幕府:此‘独宿’伤感之意也。玩‘强移’二字,盖不得已而暂依幕下耳。”这意见值得参考。至于上四句叙景、下四句言情,也只是各就主要方面加以区分的。其实,上四句虽偏于叙景,而景中有情;下四句虽重在言情,而情触景生。八句诗情景交融,构成完美的意境,令读者玩味无穷。

 

【中英对照翻译】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 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 关塞萧条行陆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强移栖息一枝安。

 

STAYING AT THE GENERAL'S HEADQUARTERS

Du Fu

The autumn night is clear and cold in the lakka-trees of this courtyard.

I am lying forlorn in the river-town. I watch my guttering candle.

I hear the lonely notes of a bugle sounding through the dark.

The moon is in mid-heaven, but there's no one to share it with me.

My messengers are scattered by whirls of rain and sand.

City-gates are closed to a traveller; mountains are walls in my way --

Yet, I who have borne ten years of pitiable existence,

Find here a perch, a little branch, and am safe for this one night.

    返回栏目
  • 上一篇:登楼 【作者:杜甫】
  • 下一篇:阁夜 【作者:杜甫】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