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遣悲怀·其三》由元稹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自伤身世不幸的诗。它运用典故,抒发无子丧偶之悲,进而以长鳏来报答妻子生前凄苦相聚之恩,聊以自慰,真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其情痴,其语挚,吟来催人泪下。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高中作文网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相关阅读:《遣悲怀(三首全)》、《遣悲怀·其一》、《遣悲怀·其二》、《遣悲怀·其三》、《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元稹唐诗代表作品赏析》。
【原文】
《遣悲怀·其三》
作者: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注解】
1、邓攸句:晋邓攸,字伯道,官河东太守,战乱中舍子保侄,后终无子,时人乃有“天道无知,使伯道无儿”之语。寻知命:即将到知命之年。作者于五十岁时,始由继室裴氏生一子,名道护。寻:随即。知命,指五十岁。
2、潘岳句:晋潘岳,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为世传诵。犹费辞:意谓潘岳即使写了那么悲痛的诗,对死者也等于白说。实是说自己。
3、同穴句:意谓死后纵合葬一处,但洞穴冥,也难望哀情相通。同穴:指夫妻合葬。
【翻译】
闲座着想你,为你伤悲也为自己伤悲。我已经老了,就算能活到一百岁,也没多长时间了。晋朝的邓攸没有儿子,他知道这是命中注定的。我也一样……潘岳丧妻后写了三首《悼亡》诗,也换回不来妻子的生命。再悲哀的诗篇其实都不过是多余的,因为她也看不到。我也一样……我死后会和你埋葬在一起,可是你我都什么都不知道了,还能期望什么呢?来生有缘再相见,再好好报答你,更是难以指望的呀!现在我只有今夜不睡想你,来报答你曾经为我受的苦……
【韵译】
闲坐时我常常悲悼你,也常常自悲;纵使人生能活百年,仍然恰如一寐。
邓攸终身无子,难道不是命运安排?潘岳悼诗写得再好,也是心机枉费!
即使死后合葬,地府冥冥有何指望;要想来世再结良缘,更是虚妄难期。
我只有终夜睁着双眼,长远怀念你;以报答你终身清苦,从未喜笑开眉!
【评析】
这是一首自伤身世不幸的诗。它运用典故,抒发无子丧偶之悲,进而以长鳏来报答妻子生前凄苦相聚之恩,聊以自慰,真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其情痴,其语挚,吟来催人泪下。情之深、爱之切、思之强、痛之烈。怎么能不令人动容? 读了这三首元稹写给自己以故爱妻的诗后非常感动,不由自主的去想元稹的妻子是什么的女子呢? 怎么有这么大的魅力让元稹如此这般的想她?……“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簪。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这样的女子,这样的妻子怎么能不令元稹珍爱呢?“贫贱夫妻百事哀”说出了天下许多贫贱夫妻的共同心声,“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可惜这样的妻子和元稹同苦七年而却未能等到能同甘的那一天,难怪元稹如此悲伤思恋她……全诗可谓言浅意深,如平常的语言,像是元稹在和妻子说心里话,叙述自己思念的心声。没有强烈的抒情,但正是这种平淡的述说心声却更加感人致深,给人与强烈的震撼……
“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高中作文网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遣悲怀》第三首诗是悼亡诗中最重要的部分。通过“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和所望,他生緣会更难期。”四句充分表现出诗人在回忆和悼念亡妻之后的冷静思考,得出与妻子“他生缘会”无望的结论,表现元稹不信命运和鬼神的唯物主义思想,也反证了第二首中的“也曾因梦送钱财”,不是出于迷信,而是出于夫妻情深。第三首诗是“悼亡”诗的核心和灵魂。“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两句,是诗人遵从风俗,在妻子归葬祖茔之夜,长夜无眠,表示对亡妻的悼念和报答。决不是像有人说的那样,是诗人表示终生不再娶,并以此报答亡妻。这样一来,对后来元稹和薛涛的恋情,以及续弦裴氏就可以理解了。还有人根据“邓攸无子寻知命”句,得出元稹无子一说,则更是大相径庭,韩愈在《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中记载韦氏“生五子,一女”,可见韦氏为元稹生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这也可以从元稹元和六年(811年)春写的另外悼念韦氏的八首绝句中得到印证:“我随楚泽波中梗,君作咸阳泉下泥。百事无心值寒食,身将稚女帐前啼”,“童稚痴狂撩乱走,绣球花仗满堂前。病身一到繐帷下,还向临阶背日眠”,由诗中可见,诗人不仅有子,而且还有一幼女。至于诗人后来写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那则应该是为他与女诗人薛涛的恋情所作,与悼亡妻子根本无关了。这就是我对元稹“悼亡”诗《遣悲怀》的理解,写出来供朋友一笑。我这里说的是学习唐诗,如果只是一般性的读读,那只要选一种合适的版本,读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再看看注释就够了,未必要下这样的大的功夫。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汉族,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元稹代表作有《菊花》、《离思五首》(其四)、《遣悲怀三首》、《兔丝》、《和裴校书鹭鸶飞》、《夜池》、《感逝(浙东)》、《晚春》、《靖安穷居》、《送致用》、《宿石矶》、《夜坐》、《雪天》、《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织妇词》、《夜别筵》、《山枇杷》、《所思二首》、《斑竹(得之湘流)》、《竹部(石首县界)》、《白衣裳二首》、《鱼中素》、《酬许五康佐(次用本韵)》、《一至七言诗》等,其中《菊花》、《离思五首》(其四)和《遣悲怀三首》(其二)三首流传很广,尤其是《离思五首》(其四)这一首极负盛名。该诗写久藏心底的不尽情思,因为与情人的曾经相识而自此对其他的女人再也不屑一顾(“取次花丛懒回顾”),诗中的比兴之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语言幻美,意境朦胧,十分脍炙人口。而《遣悲怀三首》表达对亡妻的不尽思念,写得悲气袭人,令人不由得一掬同情之泪,其中第二首的结句“贫贱夫妻百事哀”为世所熟诵。微之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今编诗二十八卷(全唐诗中卷第三百九十六至四百二十三)。
元稹为人刚直不阿,情感真挚,和白居易是一对挚友。白居易这样评价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并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而元稹对白居易关心,更凝结成了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除了流芳千年的“元白之谊”,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也为人津津乐道。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芳20的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考,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相反,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和元稹的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可是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最著名就是: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用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来表达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任何女子都不能取代韦丛。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作于韦丛去世后两年。虽然就在同年,元稹即在江陵府纳了妾,有些言行不一,但是他对韦丛的感情是真挚的。我们不能用王维终不再娶的标准来衡量每个人。
是的,也许我们无法像元白那样风雅相深,但可以学习他们的患难与共;也许我们无法拥有像韦丛一样的贴心爱人,但可以像他们一样去关心身边的人。
【中英对照翻译】
遣悲怀(之三)
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 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 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 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AN ELEGY III
Yuan Zhen
I sit here alone, mourning for us both.
How many years do I lack now of my threescore and ten?
There have been better men than I to whom heaven denied a son,
There was a poet better than I whose dead wife could not hear him.
What have I to hope for in the darkness of our tomb?
You and I had little faith in a meeting after death-
Yet my open eyes can see all night
That lifelong trouble of your b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