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0月,就在我交出《小布头奇遇记》最后一次修改稿的时候,叶至善先生已经要我尽快交出一本短篇童话集稿子来。在写那个长篇前,我手里已经有了一批短篇童话,而且当时为小布头即将问世十分兴奋又忐忑不安,所以没有把这当成一回事。至善先生见我不大理会,像是有些着急了,对我说“我们是拿事情当事情办的。”就是说,他在认真地准备给我出第二本书。
我手头的短篇童话分三类,其中一类是被我称做“小童话”的低幼童话,有十几篇,都在千字以下。我交上修改、整理好的那批短篇稿之后,出版社似乎很看中那些低幼小童话,选了其中二.篇,配上较多的彩色插图(按他们的说法是“图文并茂”),出了个薄薄的小册子。我在1963年4月10日的日记里写道“昨天收到中国少儿出版社的信一封,出版合同两份,《萤火虫找朋友》一书的样书十册。我的第二本书问世了。东西很小,却是劳动成果,很高兴。总算又为孩子们做了一点事情。”
这三篇里就包括《小柳树和小枣树》。同其他送选的篇目比较,我觉得出版社选择的标准侧重品德教育兼顾自然知识。后来一些低幼读物选用《萤火虫找朋友》及《小柳树和小枣树》较多,一本幼儿童话还专门把《小柳树和小枣树》当作“知识童话”选入。
柳树和枣树都引发过我的诗情。柳树用赏心悦目的嫩绿,如一片挥不散的清烟,最早报告春天的到来;通红的枣子又显示出一个美好的丰收季节。也如同人,它们有各自独具的长处,相形之下,也有各自的缺点。我常常在一片春意盎然中为枣树的黑色秃枝感到遗憾,又在看到发亮的红色枣子时欣喜异常。这是我的真实感受,这感受来自我对这世界的观察。把它们拟人化是顺理成章的。
柳树和枣树,实际上又是两个孩子。小柳树感到自豪不是没有道理的。它亭亭玉立,身体柔软又光沽,早春到来,在四周还一片冷清、沉寂时分,它的枝条就冒出尖芽芽,很快又变成嫩绿的漂亮叶子。近处没有谁跟它比较,它只看到那棵小枣树。实际上也是这样——在它生气勃勃时,小枣树还只有麻裂裂的树干和光秃秃的枝条。直到小枣树长出“绿色的小豆子”, 小柳树才开始觉得奇怪,哟!这是什么玩艺儿啊?
和小柳树有着完全不一样性格的小枣树,对小柳树的得意表现没什么反感,对于小柳树对它的奚落嘲笑,文中只交代,它两次都“没出声”。它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文章在最后才通过小枣树自己的一段话揭晓了。
一个喜欢看自己的长处,容易得意,却能在事实面前生出悔意;另一个会看到人家的优点,对别人的嘲弄不以为意,很宽容。这两个,我看,都是好孩子。
作者简介 :
孙幼军,著名儿童
文学作家。1933年6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55年结业于北京俄语学院二部,转入北大。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分配到北京外交学院任教。
1960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其间在北京作协从事专业创作4年。著有长篇童话《小布头奇遇记》,系列童话《怪老头儿》、《小猪唏哩呼噜》及短篇童话《小狗的小房子》、《小贝流浪记》等。出版短篇小说数十篇、
散文集《怪老头儿随想录》、长篇传奇小说《小济公传》,另有译自俄文和日文的小说及童话8篇。曾获国内多种奖项。
1990年获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安徒生文学奖提名奖。
主持人语 :
孙幼军先生是著名的童话作家,长篇童话《小布头奇遇记》影响了一代人,叶圣陶先生曾写 专文推荐,中央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全文广播。系列童话《小猪唏哩呼噜》幽默风趣,至今仍然是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课外读物。
《小柳树和小枣树》创作于1961年,时间比较早了,但现在读来,对孩子还是有很大启发的。孩子之间,有时喜欢互相比来比去,但常常又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以己之长,比人之短,难免有时会骄傲自得。可是,别人肯定也有你看不到的优点,所以,文章末小柳树听完小枣树的话后,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是一篇知识性教育性较强的童话。作家当年在创作时,可能也主要是针对孩子容易骄傲的缺点来构思情节的。可是,随着观念的发展,我们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小柳树和小枣树。 小柳树对自己的优点认识很清楚(应该说这也不容易,自卑的小孩也很多吧),只是它不应该 嘲笑小枣树,极力炫耀自己。
不过,如果如作者所说,柳树和枣树,实际上又是两个孩子,那么,小柳树的这点缺点又是可以原谅的了(爱炫耀,我们成人不也常有这个毛病吗) ,何况,小柳树最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师们可以仔细读读作者在本文中的最后一段话,一个喜欢看自己的长处,容易得意,却能在事实面前生出悔意;另一个会看到人家的优点,对别人的嘲弄不以为意,很宽容。这两个,我看,都是好孩子。既然都是孩子,有点缺点改了就好,千万不要把课堂搞成批斗会,引导学生对小柳树群起而攻之,狠斗骄字一闪念。
同时,老师们还要注意不要用实用主义的观点来教这篇文章,认为小枣树能结出枣子,而小柳树徒有外表,因此,小枣树比小柳树更有价值。想一想,柳树婀娜多姿,郁郁葱葱,给人很多美的享受,难道这不是小柳树的价值吗?只知衣食之乐,不知审美之乐,我想不必把孩子都教得如此功利吧。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