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吴正宪学当老师》
读后感
读《跟吴正宪学当老师》这本书,不仅是在教学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与方法,还教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做什么样的人等。吴老师对基层老师的指导、交流和
帮助,对工作室成员的引领、指导,对一些地市教研工作的指导与帮助等,每次指导都那么认真,不漏掉任何一个细节。她的指导不分时间,常常到深夜一两点还有电话的交流、教学设计的指导等,这些无不彰显着吴老师的热心、热情。无论是从吴老师对青年教师作课指导,还是示范举例,亦或是评课,都能深深地感受到吴老师爱岗敬业,感受课堂的魅力。
一、课堂是学生
成长的平台,不是教师的舞台。如《估算》,不是专业性的进一法、去尾法等术语,而是“大估、小估、中估、大小估”吴老师不但没有否定,反而欣赏的将它们记录在了黑板上。再如《平均数》教学中,你对平均数有什么感觉?平均数是“匀乎”出来的数。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堂语言不是教师专业技能的展示,而是来自学生的内心的表达。正如书中所说,“有的孩子说吴老师的可有魔力,让自己不愿下课。这魔力之一就是对儿童语言的巧妙运用。吴老师脱下了数学‘高傲’的外衣,还给学生一个平易近人的数学课堂。这来源于吴老师对数学的准确把握,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以及对课堂的无痕驾驭。”
再如《数的整除》整理与复习吴老师把一堆零散的概念给了孩子,在学生选择自己整理的情况下,吴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好奇心。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概念串成线、编成网。小组汇报在吴老师助推下,在一句“不求全”的低级戒备心理下完成了。
二、课堂需要深耕细作。如对千举老师《方程的意义》一课的指导,真让我明白,原来课前需要做这么多的地下工作,需要在此在小学生心中种下代数思想;方程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方程的教学价值,学生认识方程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困惑和问题;教师应当以什么样的理念去教;选择什么样的学习素材、工具、教学方法等。我原以为只要让学生明白----方程就是含有未指数的等式即可。原来上好一节课要思考这么多问题。再如对《分数的意义》我们一般都是借助分蛋糕、分图形等相关活动,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就可以得到分数。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是老师告诉的。然而吴老师的课堂却有了你意想不到的一幕:
老师往巧克力罐中先放入2颗巧克力,再放入3颗巧克力,问:
同学们,你能把看到的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2+3=5
除了这一种结果,还可能有别的结果吗?
2+3=“1”
怎么会得到“1”?这个“1”和刚才的5/2/3又分别有什么关系呢?
此时,这个巧克力罐成了一个神奇的可大可小的磨盒。这个整体出现在学生寻找关系的过程中出现的,是部分和整体共同呈现的,凸显了分数是一种部分与整体关系的数。从而把单位1从人造转化为自然,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悟。再有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五分之一,“1”是什么样?若这张长方形纸表示五分之二,“1”又是什么样?这样给分数找“
妈妈”,再给分数找妈妈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分数单位的相关知识,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还有“脱了马甲我也认识你30+() =50”对方程本质的认识。
三、课堂需要
真情呼唤。如《数的整除》整理与复习,吴老师这样说:”汇报时,我们不求全,能找几个就说几个,同学们可以互相补充,说不定大家会有更丰富的认识呢。” 一句“不求全”缓解了学生的紧张心理,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扫清了学生的心理障碍,诗一句不求全缓解了学生的紧张心理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扫清吴老师下次您一定要再来啊了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在自己的知识点儿上有建构了新的知识,在倾听交流中完善对知识体系到全面认识,完成了由局部到整体的建构。完成了又局部到整体的建构。再如《吴老师,下次您一定要再来啊》一个表现出其”与众不同”的学生,从来不与同学老师交流,上课还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吴老师的一节却让这个小家伙对课堂有了兴趣,禁不住说了一句话:”为什么喜欢的课堂时间会过的这么快呢?吴老师,下次您一定要再来啊!”这就是真情、真心和爱心。一颗充满了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的心。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