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错就改的小男孩——《灰雀》改写
有一天,小男孩去公园玩。他来到一棵白桦树下,看到了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他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看到这些,小男孩想:那么漂亮的灰雀,捉走一只肯定没问题,再说了,他们也没人管。(很符合男孩子的心态)
小男孩慢慢地爬到树上,悄悄地来到灰雀的后面,“啪”(拟声词很形象)的一声,小男孩把灰雀抓在了手里。他得意地(真实地反映了小男孩捉灰雀后满足的心理)走在回家的路上。
回到家,他把灰雀放到一个金丝鸟笼里,然后用一个小碗盛了一些谷粒,又倒了一碗水。他很细心地照顾着灰雀,可是灰雀一点也不配合,整天不吃不喝(幽默真实)。小男孩想:他应该很孤独。(再次运用恰切的心理描写)所以,小男孩准备再捉一只和他做伴。
当他又走到白桦树下时,看到了列宁。列宁问:“孩子,你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为什么少的是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前文缺少必要的交代,如果在小男孩捉灰雀时说一句,上下文会更衔接)吗?”
“没……我没看见……”男孩吞吞吐吐(做“贼”难免心虚,生动)地说。
列宁说:“那他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不可能飞回来了。”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男孩看着列宁说。
小男孩回到家,非常后悔,他立刻提着鸟笼,来到白桦树下,打开鸟笼,说:“再见了,灰雀,回到你的朋友身边去吧!”
灰雀飞到树枝上,又开始了动听的歌唱,好像在说:“谢谢你把我放出来!”(想象合理)
注:《灰雀》为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原文是以列宁的活动为线索,默默的改写变成了以小男孩的活动为线索。
《灰雀》续写
小男孩回到家中,把灰雀的笼子从阳台上拿下来,只见笼子里的灰雀耷拉着脑袋,翅膀仿佛快要掉了似的。男孩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看着死了似的灰雀,他忽然想到列宁说的话:“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男孩决心把灰雀放回大自然中,使列宁与灰雀感到快乐!
第二天,天蒙蒙亮,男孩就来到了阳台上,灰雀好像更可怜,男孩不忍心再看了,立刻捧着它跑到公园里的白桦树下,把灰雀放了。看着灰雀回归大自然,看着其它灰雀热烈的欢迎它回来,男孩心里可真开心!
放走了灰雀,男孩终于明白了,以后一定要做个诚实的孩子,因为别人都喜欢诚实的孩子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