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是郑振铎的一篇
散文,文章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熟知的修辞手法,也懂得了去品读散文优美的语言,加上本篇课文插图意境优美,对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很有
帮助。
基于以上,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的:首先,我采取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看燕子的情景,说说记忆中的燕子是什么样子的,且在板书课题时相机教学“燕”字。第一课时便是基础的读准生字、读通
句子、读懂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根据课文描写燕子的情景将其分成四个部分:外形、习性、飞行和休息。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先将第二自然段提取出来先讲,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
词语、句子,如“微风吹拂”、“柔柳舒展”、“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等词句一一品悟,从而来感知春天的烂漫无比,而这些美丽灿烂的春景因燕子而更富有生趣。接着,顺理成章地以“燕子怎样给春光增添生趣的?”为中心问题,开展第一、第三和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我详细讲解了短小的第一自然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第一自然段虽短,但其写作手法十分出色。作者采取了从整体到部分、从前部到后部的描写顺序,抓住了燕子外形最显著的特点进行描写,从而刻画出一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些写作手法是学生学习了之后可以学以致用的,所以我在这里重点强调了。接着,燕子的飞行和休息我放手让学生去品读,感悟散文的语言美。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关注到了“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这句话为什么要用“痕”?对此,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讨论,通过积极地发言,学生们一致认为用“痕”会比用“条”、“根”等字来得好,有的
同学点出电线杆离我们较远,电线抬头看去不甚明朗,甚至有些模糊不清,而“痕”字恰好写出了这种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感觉,假如换成“条”和“根”就看得太清楚了。还有学生说,“痕”字如同山水画一般,浅描淡画间自然有其画面的美感,假如换成“条”便失了美感。学生的见解都很独到,我一一肯定了他们。
通过《燕子》两课时的教学,让我感悟到在教学散文时,还是要回归课本语言,让学生一遍遍地去读、去品读、从读中他们自然会有所悟。在朗读中,读出春天的美丽烂漫,读出燕子的活泼机灵。而在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学上,我过于放手了,假若能够第三自然段我来引导,然后让学生学习到品读的方法,从而自己去品悟第四自然段,这样子教学应该会更加流畅。至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我觉得也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丰富教学的形象性,避免一些枯燥乏味的分析,图文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读好课文、读懂课文、读悟课文。
《燕子》教学反思2
如今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怎么写”,这自然有其道理。撇开对于人文性的熏陶,课文原本还有其另一重要的功能,它应该是学生学习表达的一个范例,也就是说,教师课堂上如能从“怎么写”入手,对于学生学习表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以此文为例,我想说说我的粗浅的想法和做法。
一、从全文入手,观文之结构。
初读课文时,先请学生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这篇文章,作者在写的时候是先从外形入手,而后看其动,观其静,将燕子的活泼机灵尽显于读着眼前。知道作者是这么行文的,并不是最终的目标,我们还应然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行文,如若将此三节内容互颠顺序是否可行?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之间逐渐清晰,我们接触一动物,首先看到的总是外在的形象,而后才会进一步去观察,了解它们的活动特点,看他们动静之间的变化,此时的了解便逐渐深入了。
二、从
段落入手,观文之细节。
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对于燕子外形的描写,作者先分后总,用简短而有力的语言描写了燕子的羽毛、翅膀和尾巴,并总结了它给人留下的特点“活泼机灵”。
在学习时,除了了解作者如何来写小燕子的外形,以及构段的方式外,我还设计了问题,请学生说说,为什么作者不将小燕子的其他各部分一一描述清楚,这样,我们眼前的小燕子不是更清晰了吗?我甚至还学着作者的样开始描述燕子身子的其他部位。
学生边听边思考着,他们很快就向我提出了质疑,这样写太啰嗦了,反而把本来描写得很精彩的燕子的羽毛、翅膀和尾巴的特点冲淡了。也由此,他们得出结论,描写动物的外形不是面面俱到就是好,抓住有特点的地方写出特色来才是关键。到此,他们又学会了一招表达的方法。
三、从字词入手,观文之精妙。
在学习课文三、四两个小节时,我主要通过学生对段落中几个用得极为精妙的字词的品读,让他们不仅享受了精到的文字的魅力,也让他们品悟到,用词的准确,就能使文章的语言鲜活起来。
这一目的的达成,我是通过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来完成的,“作者眼里的燕子是那样的活泼机灵,我们再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燕子飞行时的情景把这特点写出来的。”而后请学生圈圈画画,感受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学生的品读真不可小觑,他们能从“掠过”“‘唧’的一声”“沾”等感受燕子飞行时快而轻巧,十分机灵。他们甚至还试着换成另外的词,进行着对比。相信,长此以往地这样做,在反复的品读与比较中,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就会越来越高。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