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4年8月30日的日记里,我这样记到:今天文学社的活动没搞起来。《夜半乐》投笔从文相识,几封长信,心心紧相连。志同道合时,如入福天。稿件往来、评头品足、内心多畅然。情谊绵绵。这一日,相约又相见。聚首时、语万千,来来往往,情近一年。一封信,吹落心花瓣。洒多少泪、搭多少言,只恨你我无缘,岂止这般。大误会,相逢在那天。重又相见,凄凄黑夜、话语万千。互吐
真情怎不恨晚?你当应,拭泪振气抛婵娟。我心中,阵阵似麻乱。两情长长乐无边!可见当时办飞羽的一斑!
成立了文学社后,我去文化站任职,我能直接负责管理文学社了。这真是天赐良机,文学社也如虎添翼。从这时起,这个农民文学社便与文化站联合,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四
1988年,26岁的我开始了创办《北镇报》的历程。但是,我仍然情牵“飞羽”、梦绕“飞羽”、为“飞羽”的发展默默地贡献着!从报社回来,任乡政府办公室主任,一直到担任乡广播电视站站长,我也始终关心呵护“飞羽”,10多年里,从未间断。
在飞羽文学社存续期间,油印《飞羽》期刊60多期,刊登本社社员及全国各地文学爱好者创作的各种体裁的稿件1000多篇,被国家、省市县各类报刊选登近百篇,并有多篇作品获奖。岳洪臣老师曾写到:“闾山脚下又生新卉,‘飞羽’为闾山增俏容。涓涓小溪汇江海,可望神州万紫红倍增。八十年代新农村是‘飞羽’的母体,振兴、改革的热浪胜甘霖,把文学新苗滋润……‘飞羽’冲向八十年代的蓝天,奋飞在欣欣向荣的神州……”想起这些,我骄傲、我自豪、我得意。要知道,自从有了飞羽,北镇才相继有了正安的“香草”、常兴店的“青岩”两个文学社呀!而这两个文学社,都是文化站办的。你能不从中有所感悟吗!
从“飞羽”文学社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青年,这里就有号称是我徒弟的徐家林、王莹和芳芳,他们现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担纲挑大梁。
43岁的徐家林,高中毕业后,在乡广播站工作一段时间。这前后,他是“飞羽“的骨干社员。现在的徐加林从事果木繁育、经销。徐加林先后3次参加全国农民读书有奖征文活动并获奖,2007年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咱村的青年街》曾在央视10套《子午书简》栏目播出。他种葫芦的事迹曾两度在辽宁电视台的《黑土地》栏目播出。关于徐家林,请朋友们读一下我在1992年12月8日发表在《北镇报》上的文章《无怨无悔的你》——
见到你的时候,你惊惶地睁大眼睛问道:“啥作品,那可叫啥作品呀!”不管你咋搪塞,你的《起猪圈》毕竟获得了《农民日报》举办的千字小说竞赛佳作奖了。
你呀,总说你自个儿不咋会写。你今年才二十四岁,可是你在一九八八年高中毕业前就爱好文学了。那时花钱再紧,你的爸爸、妈妈也支持你参加“全国中学生写作研讨班”、《鸭绿江》、《启明》等函授学习。高中毕业后,你孜孜以求,不停练笔。农村生活、家乡父老音容笑貌充满了生动故事、诗情画意。于是,炎炎夏日,你坐在灯下任蚊虫叮咬,不懈地写;天寒地冻,你收拾出东屋,放一张桌子,辛勤笔耕;就是你在学校代课的日子里,仍起早爬半夜,不忘用笔抒发感情,记述心中的感受……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