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下表为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19.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该主张意在( )
A.说明国际社会中强权政治盛行 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0.顾炎武认为儒学的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 “其用之身在出处、去就、交际”,“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罚。”“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这折射出顾炎武( )
A.对理学和心学的彻底否定 B.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
C.对传统儒学的考证辨伪 D.以孔孟儒学来维护君主专制
21.“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 )
A.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C.客观上有利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D.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22.一般说来,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亡,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是( )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C.辛亥革命时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D.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
23.201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逝世4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一日子,某同学搜集了众多毛泽东著作。 以下各段文字均出自毛泽东的著作,按时序排列整理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24.新华社电:“这次……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 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电文讲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枚自行研制火箭发射成功
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D.“神 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5.“角色——有偿家教,任务——培养公私兼顾、能言善辩的好公民,目的——参与政府的民主政治”,符合上述说法的哲学家是( )
A.普罗塔戈拉 B.苏格拉底 C.孔子 D.墨子
26.文德尔班在《哲学史教程》中说:“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这说明智者学派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是( )A.中断了古希腊法制建设 B.促使了古希腊人个人意识觉醒
C.阻碍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D.使得神学思想逐渐绝迹
27.看右图: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这幅图产生的主要背景是( )
A.16世纪新教的势力超过天主教
B.16世纪天主教仍然居于绝对统治地位
C.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三教合流
D.宗教改革
28.伏尔泰认为,文艺复兴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复古,
而在于创造。文艺复兴的“创造”主要表现在( )
①诵读古典文化 ②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鼓吹人性解放 ④倡导思想自由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9.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这里的第二个“权威”是指( )
A.上帝 B.罗马教皇 C.马丁•路德 D.贵族
30.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题(两题,共40分)
31.(26分)儒家学说和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也经历过多次冲击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东方社会并未出现西方的那种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新的文化群体与思想观念缺乏适合于植根的社会土壤,思想启蒙可谓遥遥无期。虽说中世纪晚期的东方国家(注:指中国)也不乏革新主张,但都采取了纵向复古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取向虽然寓含着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不可能达到西方人文主义者的那种“复古求解放”的目标,因而始终不能对旧的文化传统实现近代社会所期盼的实质性自我超越。
——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
材料三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 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因此,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 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摘编自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改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核心思想,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原因。(8分)
(2)材料二中说“…..也不乏革新主张” 请以同时代 的思想观点为其提供一则佐证,分析当时不能实现“实质性超越”的社会原因。(8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西方冲击下中国思想界反应的总趋势是什么?19世纪末中国新思想比19世纪中期有何进步?(4分)
(4)材料四中林存光认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 态度是怎样的?结合所学分析此态度形成的原因。(6分)
32.(14分)
1933年《东方杂志》开展了“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活动征文反映了当时中国思想领域的动向。
材料一 “新年的梦想”专栏文章来源统计表(共142篇)
材料二 “新年的梦想”专栏文章名人梦想录(部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这些征文的来源有何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概述当时知识分子提出了哪些近代化梦想?(4分)
(3)材料二中,有哪些作者表达了社会主义的梦想?(2分)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知识
返回栏目